泰山有六大风景区:幽区、旷区、奥区、妙区、秀区、丽区。泰山景点众多,主要集中在岱庙游览区、岱麓游览区、红门路游览区、岱顶游览区、后石坞游览区、天外村路游览区、桃花源路游览区、天烛峰路游览区、玉泉寺游览区等。
岱庙位于泰山南麓,俗称“东岳庙”。岱庙与北京故宫、山东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庄的外八庙,并称中国四大古建筑群。岱庙始建于汉代,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拜泰山神的地方。岱庙南北长.7米,东西宽.7米,呈长方形,总面积平方米,其建筑风格采用帝王宫城的式样,周环余米,庙内各类古建筑有余间。
岱庙采用了以三条纵轴线为主,两条横轴线为辅,均衡对称,向纵横双方扩展的组群布局形式。位于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有:遥参亭大殿、岱庙坊、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中寝宫、厚载门。仁安门与天贶殿之间有东西环廊联系,构成岱庙的中心封闭院落。
岱庙的主体建筑是天贶殿,为东岳大帝的神宫。东岳大帝,民间传说此神即*飞虎,《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奉太上元始天尊敕命,封屡树战功的武将*飞虎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命他总管天地 的吉凶祸福。相传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年)六月初六有“天书”降于泰山,宋真宗即于次年在泰山兴建天贶殿,以谢上天。大殿檐间悬挂“宋天贶殿”的巨匾。
大殿东次间有明代铜铸“照妖镜”一架。殿内东、西、北墙壁上绘有巨幅壁画,名《泰山神启跸回銮图》,描绘泰山之神出巡的盛况。大殿中置明代铁铸大香炉和宋代两大铁桶;两侧有御碑亭,内立乾隆皇帝谒岱庙诗碑。殿两侧东廊中间有鼓楼,西廊中间有钟楼,今东廊内陈列历代碑刻19块,西廊内陈列汉画像石48块。殿前院,古柏蔽荫,碑碣林立:东有《宋封祀坛颂碑》、《金重修东岳庙碑》、清乾隆皇帝御制《重修岱庙碑记》;西有《大宋天贶殿碑铭》、明太祖御制《封东岳泰山之神碑》;中立《大观圣作之碑》、清康熙年间《重修岱庙记》等。
岱庙后院的东西两侧,东为铜亭,西为铁塔。铜亭又名“金阙”,为明万历四十一年(年)铸。亭为铜质,施以鎏金,亭长4.4米,宽3.4米,内祀元君铜像。西侧的铁塔为明嘉靖年间铸。岱庙碑林,现存历代碑刻余通。有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秦李斯小篆碑。秦《泰山刻石》也称《李斯篆碑》,此碑立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此刻石是秦二世胡亥所下诏书,由丞相李斯以小篆字体书刻制成的。《泰山秦刻石》原在岱顶,后渐磨损。至清代移存山下岱庙,曾被盗而又追回。有充分体现汉代隶书风格的“张迁碑”、“衡方碑”;有晋代三大丰碑之一“孙夫人”碑;有形制特异的唐“双束碑”,以及宋至清历代重修岱庙的御制碑等。
泰山十八盘在对松山北。高阜之上,双崖夹道,旧称云门,今名开山,为清乾隆末年改建盘道时所辟。开山北为龙门,旧有龙门坊,后毁。西岩有清道光年间魏祥摹刻狂草“龙门”大字。坊址东为大龙峪,雨季众水归峡,飞泉若泻。前为新盘口。新盘口北两山陡立,东为飞龙岩,西为翔凤岭,中有一线天,名石壁谷。谷中上有南天门,下有升仙坊,由十八盘相连。仰视天门,盘路陡绝,似云梯倒挂。石壁谷两侧有“天门长啸”、“层崖空谷”、“天门云梯”、“如登天际”诸刻。
泰山有3个十八盘之说。自开山至龙门为“慢十八”,再至升仙坊为“不紧不慢又十八”,又至南天门为“紧十八”,共计级,是泰山的主要标志之一。“紧十八”西崖有巨岩悬空,侧影佛头侧枕,高鼻秃顶,慈颜微笑,名迎客佛。十八盘岩层陡立,倾角70至80度,在不足1公里的距离内升高米。
明人祁承赋《十八盘》诗:“拔地五千丈,碧霞祠 冲霄十八盘。径从穷处见,天向隙中观。重累行如画,孤悬峻若竿。生平饶胜具,此日骨犹寒。”
碧霞祠位于岱顶之南,天街东首,北依大观峰(即唐摩崖),东靠驻跸亭,西连振衣岗,南临宝藏岭。始建于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年)。
碧霞祠为泰山 的高山古建筑群,金碧辉煌,俨然天上宫阙。由大殿、香亭等十二座大型建筑物组成。祠为二进院落,以照壁、金藏库、南神门、大山门、香亭、大殿为中轴线,两侧为东西神门、钟鼓楼、东西御碑亭、东西配殿,左右对称,南低北高,层层递进,高低起伏,参差错落,布局严谨,显示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建筑水平。
碧霞祠大殿为五楹,九脊歇山式顶,瓦垄三百六十条,以象周天之数。盖瓦、鸱吻、戗兽、大脊等均为铜铸。檐下高悬雍正帝“赞化东皇”、乾隆帝“福绥海宇”巨匾。整个大殿雕梁画栋,睛天朗日之下,金光璀璨,蔚为壮观。香亭在殿院中间,原是明万历年间所铸金阙处,金阙后移山下。今亭重檐八角,内祀元君铜像。亭两侧有铜碑对峙:东为明万历年间《敕建泰山天仙金阙碑记》;西为天启年间《敕建泰山灵佑宫碑记》。亭前有明嘉靖和万历年间铜铸千斤鼎和万岁楼。
碧霞元君又称“泰山玉女”,全称“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中国民间俗称为“泰山奶奶”。《玉女传》记载:“泰山玉女者,天仙神女也。*帝时始见,汉明帝时再见焉。”还有说碧霞元君是汉代民女石玉叶。道教认为碧霞元君乃应九炁[qì]而生,受玉帝之命,证位天仙,统摄岳府之神兵天将,并照察 一切善恶之事。《封神演义》又说余化龙为主痘碧霞元君。
中国民间传说的碧霞元君神通广大,能保佑农耕、经商、旅行、婚姻,能疗病救人,尤其能使妇女生子,儿童无恙。故旧时妇女信仰碧霞元君特别虔诚,不仅在泰山有碧霞祠,在各地也建有许多“娘娘庙”,并常在左右配祀送子娘娘、催生娘娘、眼光娘娘、天花娘娘等四位娘娘。碧霞元君的圣诞为农历三月十五日,是时泰山碧霞祠和供奉碧霞元君的庙观均要举行隆重的庆典。
天街是指南天门向东到碧霞祠一段街道,全长约一华里南天门向北的一段路,约有米,称为北天街,岱顶天街,商铺林立,亦市亦街,形成了特有的风俗。大量的香客游人上山,需要住宿吃饭,天街应运而生,天街具体形成何时,已不可考,但是较大规模的朝山始于西汉,为香客服务的天街大约也应于之同步。
北宋时期《泰山闻见录》记载:"因登绝顶,行四十里,宿野人之庐"。明朝时期《泰山记》记载:"登天门,则平壤矣,市而庐者百余家"。天街石坊向东路北,为乾隆行宫及唐代文学家苏源明读书处旧址。街北侧均为以后改建的仿古建筑,街南面筑起了一条长长的石栏,游客凭栏可远眺中天胜景,泰城夜色。
拂晓,天晴气朗,万壑收暝,东方一线晨曦由灰暗变淡*,又由淡*变成橘红。继而,天空云朵赤紫交杂,瞬息万变。满天彩霞与地平线上的茫茫雾气连为一体,云霞雾霭相映。日轮掀开云幕,冉冉升起,宛若飘荡着的宫灯。顷刻间,金光四射,群峰尽染。然而,这只不过是一般的陆地日出,而那海上日出,更为壮观。赤轮乍启,海面半吞半吐,欲上而止,跳荡恍惚,仿佛有二日捧出。有时还能看到罕见的日珥。
雨后初晴,大量水气蒸发蒸腾,加之夏季季风自海上吹来的暖温空气,成云致雾。有时大片云在山腰形成一条长长的带子,如同官服玉带,而山上山下皆晴;有时则乌云滚滚,大有倒海翻江之势;也有时白云平铺,如大地铺絮,山谷堆雪,团团白云如同千万个玉盘,轻拢漫涌,铺排相接,好象平静如无垠的汪洋大海,这就是 的“云海玉盘”。泰山云海玉盘,多出现在夏秋两季。
新霁无尘,夕阳西下时分,举目远眺,在泰山的西北边,层层峰峦的尽头,还可看到*河似一条金色的飘带闪闪发光;或是河水反射到天空,造成蜃景,均叫“*河金带”。它波光鳞鳞,银光闪烁,*白相间,如同金银铺就,从西南至东北,一直伸向天地交界处。
夕阳西下时,朵朵残云飘浮在天际,落日的余辉如一道道金光穿过云朵洒满山间。太阳象一个巨大的玉盘,由白变*,越来越大,天空如缎似锦,待到夕阳沉入云底,霞光变成一片火红,天际云朵,山峰好像在燃烧,天是红的,山是红的,云是红的,大地也是红的。举目远眺,*河象一条飘带,弯弯曲曲从天际飘来,在落日的映照下,白色缎带般的*河泛起红润,波光翻滚,给人以动的幻觉。(云端故事编辑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禁做商用!)
作者韩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