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对印反击战前,一群藏族女民兵

喜马拉雅之战

杨星火

点击进入《第一章边境枪声》:年,为了上前线,她居然“创作”了这样一份报告批示

第二章:前线指挥部

点击进入《第七节,拦车的列兵》:年,首长乘车奔赴前线,公路上突然窜出一个列兵挡住车……

点击进入《第八节:密林深处》:为什么要对印自卫反击战?列兵都知道:把我们的那些好地方夺回来

点击进入《第九节:林中指挥所》:年对印反击作战,麻麻前线指挥所里,遇到“老熟人”……

点击进入《第十节:张国华司令员》:对印反击战中的张国华司令员,不就是“龙城飞将”么

第十一节、藏族民兵支前队

我从张司令员的帐篷出来,向山坡上那一片黑色牦牛帐篷走去。帐篷四周,是星星点点的马、牦牛、毛驴,像五色花朵,开在绿色的草地上,是边境牧民?还是马帮?

有一个帐篷比较大,黑帐篷边上,勾了一圈白边,引人注目。我信步走去。帐篷里面挤满了年轻的藏族姑娘,有位三十来岁的藏族女干部,背对着帐篷门,正在向姑娘们讲着什么。

我刚要跨进帐篷,里面突然爆发出一片呜呜的哭声!哭声越来越大,越来越动人心魄!仿佛她们遭到了天大的委屈!

“哭什么呀!哭也不让你们去!”女干部吼道。

“不让我们上前线抬担架,我们就哭死在你面前!”一个身材壮实的姑娘边哭边喊。

“齐美卓玛!你是个共产*员,要带头服从上级的安喊道!不让女的上前线抬担架,是上级领导对你们的关心!”女干部冲着齐美卓玛瞪了一眼,又耐心地向姑娘们解释。

齐美卓玛拭了拭泪,转动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争辩道:“女的怎么了?毛主席说,如今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女的为什么不能上前线抬担架?毛主席是上级的上级,你卓嘎队长听不听毛主席的话?”

姑娘们一齐破涕为笑,哈哈哈的大笑!有的倒在卡垫上打滚!还有的边哭、边笑、边叫、边滚,象一群撒野的毛驴……

女干部转过身来,摊开双臂,作了个无可奈何的姿态,一屁股坐在地上!

“卓嘎!”

我又惊又喜地扑上前去,搂住卓嘎的脖子,行着碰头礼,呼喊着:“我的好卓嘎,你也上前线来了?你这个女桥工队队长!”

“不,她是我们白朗县支前民工队队长!”齐美卓玛更正着。

“象你们这么闹下去,我这个队长当不了啦!你瞧,这群野姑娘,非要上前线去抬担架!可是人家部队的群工科科长单增说:“要保护妇女,上战场抬担架的事,不能让妇女去。”卓嘎向我似谈心,又似诉苦。

齐美卓玛看着我领章上的三个星星和一道杠,惊喜地对姑娘们说:“呵啧!你们瞧,她是连长,是娘子*连的连长!连长啦!你去给那个叫单增的说:“叫我们上前线抬担架,我们坚决去!不叫我们上前线抬担架,我们也坚决要去!”

姑娘们哈哈大笑着鼓起掌来!

齐美卓玛更得意了,她把身后的一条辫子拉到胸前,塞到嘴里,咬得紧紧的。这姿势,不知是从哪个电影上的女主角那儿学来的。她那一双黑眸子睁得圆圆的,长长的眼睫毛向上翘着,扑闪着。她挥动着拳头:“你告诉那个单增,我们要跑进他的帐篷里去,哭死在他面前!到时,他准得受个大大的处分!对吧,女连长!”

姑娘们又放声大笑起来,呼喊着,打闹着,在卡垫上滚着。

“你们撒什么野?人家星火不是连长,是诗人!”卓嘎又生气又好笑地吼着。

“诗人?诗人是什么人?是管什么的?”

姑娘们互相问着。

“管她是湿人还是干人,是金珠玛米就能向单增反映我们群众的强烈要求,对吗?”

“亚嘘!”(好极了)

满帐篷的藏族姑娘们又欢呼起来,打闹起来!

我从心里欣赏这群藏族姑娘。我悄悄附在卓嘎耳畔说:“咱俩去找单增,求求情,组织一支12个人的女子担架队,选取12位精干的姑娘上前线去抬担架,有何不可?”

尽管我的声音很小,姑娘们却彷佛都听清楚了,一个个笑逐颜开,一双双眼睛都乞求似地望着卓嘎。

卓嘎想了想,眨了眨眼睛说:“如果大家不闹,乖乖地回各自的帐篷去,我就和星火去向单增反映你们的意见。如果再闹再哭,我就不管你们了!”

帐篷里一下静了。转瞬之间,满帐篷的姑娘们象鸟儿一样展翅飞去。

那位叫齐美卓玛的姑娘,一面走,一面唱着山歌:

天上的白云啰,

看起来比羊毛还柔软,

我要把它剪下来织成衣衫,

送给边防战士挡风寒!

山上的羊群啊,

你懂得我的感情,

我是怎样感激共产*啊,

我将怎样支援边防前线……

我急忙掏出笔,把民歌记在采访本上,我觉得自己又采了一束鹅*色的心灵的杜鹃花儿。

*色杜鹃花

大朵大朵的*色的杜鹃花开满那横斜的杜鹃林,我和卓嘎走在花丛中,忽然想起了那著名的诗句“战地*花分外香!”我觉得卓嘎是一朵*杜鹃,林珊珊是一朵*杜鹃,单增是一朵*杜鹃,格桑也是一朵*杜鹃。还有那拦车的列兵廖金娃,还有爱哭爱笑爱说的齐美卓玛,也是美丽的*杜鹃。啊,那潜伏在丛林中的成千成万的边防*官兵不都是雪山边防的战地*花吗?

师部群工科的帐篷里,坐着几个门巴族青年。单增正在给他们上课,讲我*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他们是刚参*的翻译。据说,印战区那边住着许多门巴族人,他们的语言和藏族不一样。到那里向群众宣传,先要把汉语翻成藏语,然后再翻成门巴语。预先训练好门巴族翻译,就成了当务之急。

来的不是时候,我和卓嘎转身欲走。

“请等一下,我就下课了。”单真向我们挥手招呼。

门巴族青年们好奇的看了看我和卓嘎,悄悄讲着什么,匆匆走出帐篷。

单增高兴的给我们倒酥油茶,用藏话问卓嘎:“有什么事吗?”

卓嘎把齐美卓玛她们的要求讲了一遍。

单增又高兴又为难,低头思索着。

“让她们上前线去吧!”我有些激动,“谁说女的不能打仗呢?你的阿妈,不是江孜抗英战争中的女英雄吗?”

单增的双肩猛地一抖。显然我的话打动了他的心。他点燃香烟,吸了一口,低声说:“这样吧,给他们两副担架,五个人抬一副,去十个人。可以轮流休息。当然,她们只是预备队员,上前线去锻炼锻炼可以,一般情况下是不要她们抬担架的。好吗?

卓嘎笑了,说:“齐美卓玛那帮姑娘上了前线,你不叫她们抬担架,她们不给你闹翻天,等着瞧吧!”

呵啧!单增故作吃惊状,吐了吐舌头:“那时就看你队长的了!既要完成抬担架的任务,又要保证姑娘们的安全!

卓嘎摊开双手,作无可奈何状,摇摇头。看着这两位的生动表情,我忍不住地笑了。我机灵地向卓嘎眨了眨眼睛,转身向林中小路走去。

帐篷里乘下单增和卓嘎。两人对望了一下,默默无言。

卓嘎抬眼细细的打量着单增:*服胸前第三颗纽扣,是用白线缝的。32岁的男人,没有女人照顾,生活上多孤单!两腮原来是光洁红润的,现在也长上了浅浅的一圈胡须。只有那一双又大又亮的眼睛,还是那么纯真,那么深情。

“单增啦,林珊珊在前指,你去看她了吗?”

“能不去看她?我每次去前指办事都顺便给她捎一束杜鹃花去。她喜欢金色的杜鹃花。”

“啊,好极了。”卓嘎欣喜地说:“单增啦,我看,林珊珊这个姑娘,挺好……”

“是的,挺好……”单增喃喃地说。

“单增啦,你喜欢她吗?”卓嘎深情地注视着他。

单增的脸红了,摇着头说:“你说到哪去了。她是烈士的爱人,我对他敬爱就像敬爱为保卫西藏边境牺牲的老杜……”

“敬爱,难道不能转变为爱情?”卓嘎温柔地望着单增说:“我不能老看着你这么过单身汉的生活,也不忍看林珊珊那迷蒙着哀思的眼睛。我看,你们俩,是天生的一对……”

“别这样说,我求你,别再提这件事……”

单增突然站起来,不知所措地转着:“对了,你还有什么事吗?我要去上级主管那里,汇报一下齐美卓玛她们的事。”

单增匆匆地“逃”走了。

卓嘎深深地叹了口气,转身往民工队帐篷方向走去。转过一个山岩,卓嘎发现迎面走来长长的队伍。有*人,也有民工、他们的背弯弯地,艰难地扛着炮弹箱,向密林深处缓缓走去。在那长长的队伍中,她一眼就看出了自己的丈夫格桑。

她跑过去,从格桑背上抢过炮弹箱扛着,与他并肩而行。

“好你个连长,也和战士们一样扛炮弹!”

“连长算什么!你瞧,那个老首长,是*区的副司令员哩!背上还不是扛着炮弹!”格桑指着后面一位四十来岁的*人。

啧啧!卓嘎赞叹着,

“快打了吧?”卓嘎悄声问,

“快了,炮弹都准备齐了。”

“你,你可要打胜仗,早回来……”卓嘎声音颤抖,目光里闪着希望,又暗含着耽心。格桑伸出手,轻轻地拍着妻子的肩,“你放心。我们这次是打迂回,主要是爬雪山,过冰湖,堵住敌人的退路……”

“那也是够苦、够险的呀!”

“我给人当背夫,当了十来年,什么苦没吃过,什么艰险的路没走过?”格桑说到这里,激动地、动作迅速地亲了亲妻子脖颈上的卷发:“卓嘎,你等着我的好消息……”

他敏捷地从卓嘎背上取过炮弹箱,快步去追赶他的连队了。

卓嘎含着泪,站在一株开满*色杜鹃花的树下,向丈夫轻轻挥手。

这是年10月14日,错那县,西藏边防部队指战员们人背肩扛,运输弹药。摄影

蓝志贵

在接近密林的一个山丘上,我正在和一个战士争着扛炮弹箱。

“廖金娃!医院才几天,我帮你扛着走一段路吧!“我双手抢着炮弹箱,往自己身边拖。“我行!”廖金娃死死抱着炮弹箱不放:“你别给我争,扛炮弹用不着你。你帮我办个事,好吗?”

“什么事?”

“如果我这次光荣了,你把这封信帮我寄给*妈妈。”廖金娃从口袋里拿出一封信,上面写着四川省中江县、继光乡、*妈妈亲收。

我接过信,放进挎包里,象大姐姐对弟弟似的拍着廖金娃肩:“你不会光荣的,呵,不,不,你将获得的是另一种光荣。比如说,立了功,当了英雄,是吗?”

尖刀连

“也许,两种光荣都获得呢!”廖金娃眼里闪着异样的光芒。“我们团是主攻团,连是尖刀连,我们班是突击班!”

听着廖金娃的话,我不禁大吃一惊!这个十八岁的小战士,怎么会想得这样令人惊心动魄?给*妈妈的信,为什么要在他牺牲之后才寄出去呢?我想问,又不敢问。怕触动他那根年轻而多思的神经……

廖金娃向我敬了个*礼,扛起炮弹箱,转眼隐入前方那密密的丛林中。我自言自语地说,呵,但愿这封信,我不会寄出去。不会的,不会……

(注: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杨星火四川省威远县人。年生。国立中央大学化工系毕业。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年随十八*进藏。曾参加修筑川藏公路、平息西藏叛乱和民主改革、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边防建设等。在西藏工作20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旅诗人。

本文由雪松、*华英整理。

作者:雪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jiaojinpana.com/bpfi/127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