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书院历程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是古代书院的写照。
公元年唐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分裂时期,官学遭受破坏、庠序失教,中国开始出现一批私人创办的书院。
无论哪朝哪代,都把读书看作一等一的大事,认为沉迷什么都会令人丧志,唯有沉迷读书使人明志。
年4月29日,国家邮*局在商丘举办了"四大书院"邮票首发仪式,邮票所选书院为应天书院、岳麓书院、*洞书院、嵩阳书院"。
现在,虽然书院的遗址尚存,书院中的读书声早已不复存在,随之遗失的还有流转千年的国学精神。
贰
现代书院
西站出发,开车往大畈的方向行驶十五分钟左右,靠左有一座“高坑村”的门楼,进入乡间小路,远远会看到两幢有别于一般民房的白墙楼。其中一幢印着巨大的“菜根谭书院”字样,另一幢则印着王维的诗《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灰色的砖石围墙,山门上搭着乡野味十足的茅草,围墙外的椿树向来客伸着长长的枝条,仿佛在邀请来客入内。
幽篁幽篁,怎能少得了幽静的竹林,脚还未踩进书院,目光却被书院旁的一大片竹林吸引住了。
拾阶而上,是鹅卵石铺成的小径,小径旁的矮灌木八角金盘不知是野生还是栽种,已经立冬,叶片还是那么绿,在微风中摇晃着,仿佛在说:我虽然矮,骨气一点不输竹子哦。
曲径通幽处有一处圆形的空地,中间摆有一张石桌,围有四个袖珍小圆凳,这里应该是孩子们林读的地方。
另一条小径走去,有一块更大的空地,在竹林的包围下有几棵树木,看树干的粗壮,应该有些年月了。
林地中央有顶红棕色的亭子,当一人独坐幽篁时,会不会叹息没有读书声来相陪?
竹林,似乎成了书院的后花园,从朋友圈看到,只要晴好的日子,从县城赶来的人,总是人手一本国学,坐于幽篁里,书声是否振林樾呢?
九点快到了,小编小跑着赶去书院,齐整的读书声从印着《竹里馆》诗的白墙窗口传出,显得格外动听。
扶着黑色铁艺栏杆上到二楼,轻轻推开门,只见谭品腾院长正带着县城赶来的大小朋友领读《道德经》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领读10遍,自读50遍,谭院长问在座的有没有人会背?小编笑着说,可不可以先解其义,不然很难背呀。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院长说。
是的,读书只有下苦功夫,记忆才会深刻,如果一开始就弄懂含义,就没有读百遍的耐心了。
有个昵称为颂歌的读者,在县城某单位身居高职,五十三岁了还在耕读不休,读书群里,谭院长每两天发一章道德经,他是坚持跟读的人,一大早起来朗读百遍,熟记后在群里打卡默写。
有个男孩很特别,12岁,却是这里的常客了,跟大人讨论起《道德经》来有模有样,有很多自己的见解呢,浮躁的年龄能沉下心来学国学,着实不简单。
昵称为雨菏的女读者,四十出头,大儿子已上高中,到学院读书,更多的是完成少年时未完的梦想。
读书的场地是书院的公益图书馆,三面墙摆了将近册书,少数是谭院长收藏,大多数是有心人士所赠。
谭院长办图书馆的初心很简单,城里的孩子在父母的陪同下上县图书馆,乡村的留守儿童却没有这样的便利,心里总想为孩子们做点什么的他,干脆辞掉深圳的教师工作。
放弃大城市工作回归乡下,谭品腾顶着很大的压力,首先是父母不赞同,其次是兄弟姐妹不理解,甚至是村人,都端着看笑话的态度看他。
拿出30万积蓄,再借30万,竹苑旁盖起了两幢小楼,一幢为教学楼,一幢为图书馆。
茅草门楣,黛瓦白墙,设备齐全的教室,募捐的书籍,这一切证明谭品腾院长是个有品味而且有能力的人。
经咸宁日报报导后,更多的人知晓了这所现代书院,很多人慕名从远方来,县里有身份地位的也经常来,或品读国学,或举办座谈会、或发起捐赠会。
谭院长说,他本是不擅言谈之人,自从开了书院,认识了很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