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刚工作的时候,我先后给《小学语文学习》《七彩语文》两本杂志写过连载,前者是“花花狗和贝贝熊的故事”,后者是“书包里的跳跳鼠”。然后至少16年没时间再写童话,而是忙着写课题报告,写论文,写方案,写总结,写月报表,写周工作计划……直到有一天,一位童书编辑找到我,询问有没有和我合作的可能?我说:“我曾一直想象,等我老了,头发白了,我就像安房直子一样,在临山的小书桌前,铺上素净的白布,在窗外鸟儿自由的唤鸣声中,以一颗松弛的心,书写最自由的童话。”
这句话说出快一年时间了,我依然一篇童话也没写。值得庆幸的是,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主编的《小学创意写作》系列丛书(下册6本)出版了,(上册6本)正在紧张的校对中,等到繁花满枝的五月,就会出版。我憧憬着,有一个漂亮的礼盒,可以把12本《小学创意写作》装在一起,一定很美好吧!
虽如此,每当我翻看当初制定的童话创作初步计划时,依然会有些小失望,或者说小盼望,那是对童话创作的一颗难以泯灭的心。主要还是时间问题。想做的事很多,学校琐碎的事更多。我是一个有坚持的人,但时间不允许我什么都执著。如果可以,我更希望用绘本的形式,讲述“辫子老师的故事”。
不过,我可以先让学生试着写。在班级QQ群里,用爬楼梯的方式,一人一天一层。不要看不起这样的一天一篇,一学期之后,就会有一百多篇。按每篇字来计算,就有4万多字了。一个学年坚持下来,不就是一本厚厚的童话书了吗?
“不可思议的辫子老师”系列
(共八本)
之一:《土豆岛》(这是一个捍卫儿童想象的地方)
之二:《疯狂教室》(这是一间让学习真正发生的教室)
之三:《书,书,书》(这是一趟和书相关的旅程)
之四:《会唱歌的小蝌蚪》(这是一个孤独孩子的丰富内心)
之五:《愤怒的蔷薇》(这是一个乖孩子的委曲求全)
之六:《蓝月亮,红草莓》(这是一块石头的悲喜人生)
之七:《豆苗的不可思议世界》(这是一个普通孩子的冒险)
之八:《胡子校长》(这是一个最懂儿童的校长、成人)
八本书,独立成篇,又相互关联,以绘本的形式呈现。
■辫子老师:
没有人知道她的年龄。她的头发乌黑乌黑的,像海藻一样。齐齐的刘海覆盖住整个脑门。她的辫子实在太长,差不多拖到脚踝。她喜欢穿绣着红花的大脚裤,裤脚也刚好扫过脚踝。她有一个从不离身的红色书包,斜斜地跨在肩上,里面塞满一切你意料不到的东西。她是一个老师,可实在不像。她的课堂像云朵一样,无法定义。她天生对“有用”这个词敏感而对抗。有人喊她公主,有人喊她树妖,总之,她比风更自由。
■蓝月亮:
他是一块蓝色的石头,他的不普通还在于,他是柔软的。不过,他不喜欢别人像捏棉花糖一样把他捏来捏去,这让他很不自在。最重要的是,那种痒痒的感觉实在难受。就像魔法棒是魔术师手中的必备道具;飞天扫帚是巫师手中的必备道具。蓝月亮其实就是辫子老师随身带着的道具。有了他,便有了一切可能。
■豆苗:
他当然不是豌豆苗、大蒜苗、土豆苗什么的,他是一个喜欢诗歌的小男孩,这并不妨碍他对数学、实验、手工制作等一切充满理性思维和实践活动的热爱。他的脸部,最突出的就是那一对像扫帚一样稠密的睫毛,把深潭一样的两只漂亮的大眼睛遮掩其中,深邃而迷人。不过,我似乎更想说说他的发型,就是非常流行的“波波头”。)
■蝌蚪:
他当然不是青蛙妈妈的孩子,他是一个名叫“科斗”的男孩。他的全部特点集中在一个字上——瘦!瘦腿,瘦胳膊,瘦脸,甚至连头发也是瘦的,就像贫瘠的土地上倔强挣扎出的一片小草,细弱、枯*。他的眼睛出奇地大,仿佛占了整个脸部的一半。眼珠又圆又黑,像两只受惊的蝌蚪,在眼眶里不安地转来转去。他极少说话,很多人以为他是孤独的,其实他内心格外丰富。
■蔷薇:
看到这个名字,你就能想到她有多美!粉色的脸颊,粉色的发梢上系着粉色的蝴蝶结,粉色的小皮鞋,粉色的花裙子,裙边落在膝盖的上面。额前和鬓角随意飘下的几缕头发,也是浅*的,微微地卷曲。不哭的时候,就像从动漫城里走出来的快乐公主。可是,她很容易受伤,因为她是一个爸爸、妈妈和老师眼中的乖孩子。
■胡子校长:
他身材威猛高大,走起路来像猛犸象,带着一股令人望而生畏的霸气。他的络腮胡子一直蔓延到两边的耳根,而且还是那种烤糊了的老玉米须的颜色。也许是怕热的缘故,他总是穿着一条肥壮的大裤衩,露出两条毛乎乎的两节腿。这些都还不值得你大惊小怪, 的可疑之处在于——他喜欢吃作业本,尤其喜欢吃又轻又薄的诗歌本,口感好像鲜奶油。
■“打破砂锅”和“穷追不舍”
之所以把他们俩放在一起介绍,是因为他们是孪生兄弟,哥哥打破砂锅是一位 的生物学教授,弟弟穷追不舍是人见人躲的“狗仔队”队长。这对兄弟虽然从事的职业不一样,但他们拥有相同的职业精神,那就是——做什么事都“一根筋”。你可以理解为有韧劲,也可以理解为“不变通”。其实,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越深究,越无果,越痛苦。这就是为什么你看到他俩脸上永远是一副刚吃完榴莲的表情。
疯狂土豆岛
层
开场白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第二实验小学吴遥
在KK城市,哈哈呵呵小学,有一群小伙伴:豆苗、蔷薇、蝌蚪、A仔、胡子校长,还有长辫子老师。
想看到吗?立刻开始吧!!!
这本书的作者:五(5)的童话发烧友。
第二层
我不是在做梦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第二实验小学闻祎天
在世界的另一端,有一个漂亮的国度,名叫“土豆岛”。
在那里,有一个神奇的长辫子老师,她的头发乌黑发亮,一直拖到脚踝,看似活力四射,宛若一位小姑娘,实则教书多年,让人猜不透她的年龄。最神奇的还是她那魔法口袋,什么都能从里面掏出来。当然,这也多亏了她的魔法宝贝——蓝月亮石头。说它是石头,可它又不像石头,捏起来软软的,如同一个小馒头。
在那儿,书桌是用土豆巧克力做的,椅子是用条状的薯条做的,书本是用薄薄的土豆片儿做的。在教室的门口,是一条土豆泥小河,要是有同学上课啃桌子、吃椅子,就到神奇的土豆泥小河边,捧一捧土豆泥,在那些缺腿少脚的桌椅上抹一抹,瞬间,桌椅就恢复成原样。总之,那里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神奇。
可是想进入土豆岛非常地不容易,要经过一场想象力大测试,神奇的长辫子老师就是测试官,只见她拿出她的宝贝石头,对同学们说:“这是什么?”有人说,这是沙包;有人说,这是馒头,还有人说,这是枕头……而我却说:“这是一朵漂亮的蓝玫瑰。”
就这样,不可思议地,我竟通过了测试,准备前往土豆学校的五(5)班。一路上,所有的事情都是那样的神奇,没有一个人在走路,都是坐在书上飞来飞去。我真羡慕他们……突然,一本漂亮的小说书飘到我面前,上面写着八个字——“闻祎天专用魔法书”!我高兴不已,赶紧坐上去。可是,控制它却并不容易,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在土豆岛的上空,横冲直撞。一切的一切,都让我觉得这是一场梦。“砰”,一个走神,我一下子撞到了土豆墙上。呀,还挺痛!原来,我不是在做梦!
好不容易进了班,我毫无悬念地迟到了。正在给同学们上课的,正是那位神奇的长辫子老师……
第三层
初到土豆岛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第二实验小学石佳
土豆岛是每个人都无法想象的地方。可又是不易进的地方。
首先,你们必须通过想象力测试。这时,长辫子老师来了,看门人拿出一个雪梨,问:“这是什么?”“是月亮的宝贝。”长辫子老师答道。看门人A仔说:“通过。”长辫子老师走了进去。哇!这里到处是土豆。书是土豆做的,电风扇是土豆做的,哈哈镜也是土豆做的……到处都是土豆的香味。
下一个人是张佳恩。别人拿了一个海星,他一时回答不上来了,看门人立即把门关上,算是拒之门外了。这时,一位叫蝌蚪的小男孩走了过来。A仔拿出一根会喷水的管子,问她是什么?“是大象的鼻子。”她说。“通过。”A仔说。
话说回来,长辫子老师呢?她去了土豆飞车分发站。这里的土豆飞车必须通过测验、实验,或冒险。长辫子老师选择测验:×14=?答案是.她 领导了土豆飞车,并且开走了。蝌蚪想办卡坐车,所以去了售卡窗口。可是卡是土豆牛肉做的,他忍不住吃了个精光。售卡员大怒,按下“弹回键”,把蝌蚪弹回了自己家。
现在,蒋欣然、李宇豪、石佳、秦文蔷也通过了。并且也选到了土豆飞车。把它开得越高,就能看到整个土豆岛。
真有意思!
第四层
传奇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第二实验小学郑卓凡
土豆岛,一个太平洋中的偏远小岛。
土豆岛上只有土豆,什么东西都是土豆做成的。岛上的房子、房梁是土豆炸成的薯条搭成的;房顶是薯片铺成的;房子外面用的不是水泥而是土豆泥。岛上只有土豆,没有其它任何食物。一日三餐是各种各样的土豆:烧土豆、炒土豆、炸土豆、煮土豆……人们用土豆做蛋糕,用土豆做冰激凌,还用土豆做面条。
土豆岛上有一所学校,它是用土豆岛上 的土豆挖成的。一进学校大门,有一个土豆刻成的雕像,他是可爱的胡子校长。学校里的课程都和土豆有关:种植课,教学生怎样种又大又好的土豆;烹饪课,是学做各式各样的土豆料理;缝纫课,教同学用土豆皮做衣服。还有建筑课、雕塑课……五花八门,品种繁多。学生们只有学完所有课程才能从土豆学校毕业。星期天是胡子校长最忙的时候,因为他要用土豆泥把同学们偷吃掉的桌角椅背补好。胡子校长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人。
有一天,风浪把一个人从海上吹到了土豆岛。这个人身上只留下了一只苹果。当他把苹果拿出来的时候,岛上炸开了锅,这是一种大家从未见过的东西。这个人想把苹果送出去,可是没人敢接。于是,这个人咬了一口又递了出去。过了一会儿,胡子校长从人群中走了出来,接过苹果。他慢慢地咬了苹果一口,突然,他眼睛瞪得大大的,脸上露出无比喜悦的笑容。对着人群激动地大叫起来。这是他吃过的最美味的食物。一传十,十传百,土豆岛上的人都知道了这个务必香甜的新东西。他们把苹果籽留了下来。过了几年,土豆岛上全是苹果。
从此,土豆岛变成了苹果岛。
(未完,待续)
(.3.28。今天跟着六年级孩子去江宁牛首山春游,瞻仰释迦牟尼头盖骨的舍利子,当然只能看到图片。春天的牛首山,铺陈这细细碎碎的花,粉的,白的,红的,一树一树。我却没有太多的心思欣赏眼前的美景,有比这些景更扰乱我心的事情。走到哪里,我都会忍不住把《小学创意写作》书稿拿出来读读。发现自己很适合做编辑,特别享受阅读、修改的过程。)
文/郭学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