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蒸糕罗店鱼圆枫泾烧卖浦东菜肉大

中科公益爱心 https://auto.qingdaonews.com/content/2018-06/26/content_20140182.htm

罗店鱼圆

闵行梅陇镇红烧肉

青浦蒸糕

金山枫泾烧卖

浦东菜肉大圆子

廊下“臭八样”

这些上海传统年味儿食品

你最pick哪一个?

青浦蒸糕

“那时,厨房里飘满了白白的蒸汽,糕香扑鼻而来,家里小孩会在一旁吵吵闹闹,嚷着要爬上灶台抢糕吃……这才是年味,这才是乡愁。”

蒸糕,是沪郊人们过年的传统习俗。

上海人喜吃甜食和糯食,“糕”这种食物既甜且糯,而且极易保存,口彩又好,最适合过年吃。

沪郊名糕有不少,比如崇明糕、青浦练塘糕团、金山吕巷白龙糕、奉贤方糕、嘉定徐行蒸糕等,制作工艺大同小异,主要区别在于模具形状、糯米和粳米粉的比例以及馅料。

陈君芳家做的,是最传统的沪郊糯米白糖糕:浸泡过的糯米粉加糖,裹上细豆沙,装入模具成型后蒸熟。

蒸糕前一天,陈君芳就已经把糯米装入大桶淘洗干净,稍稍沥干水分装袋后静置一晚,让糯米把残留水分吸收。蒸糕当天早上,只需把浸过水的糯米运到镇上碾成米粉即可。

蒸糕是不加水的,因为早在被碾成粉之前,糯米就已“吃饱”了水分。

00:49

陈君芳是青浦区农家书屋“薄荷香文苑”的主人。每年过年前,她都要蒸上好多糯米白糖糕,用来馈赠亲友。一家人忙不过来,她便招呼左邻右舍一起帮忙。

一大早,70岁的徐宝娥就起床了。她来到邻居陈君芳家中,和其他乡邻一起帮忙蒸年糕。

徐宝娥把米粉倒在塑料大盆里,然后开始在里面加上白糖,一边放白糖一边搅拌。糕的颜色可以呈现很多变化,比如要吃红糖糕的话就可以加上红糖,要吃蓝色糕的话就可以在米粉里加上蝶豆花做的蓝蝴蝶粉。

下一步,是区别开沪郊各种糕点的关键环节:把米粉装入模具。

模具的大小、形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糕的品类。比如,崇明的糕模具极大,一笼糕有四五十斤,而徐宝娥要做的糕模具很小,一块糕只相当于小笼包一般大。

米粉灌入模具之后,徐宝娥用鸭蛋的一头把米粉压实,然后在中间凹陷处加入一小块豆沙作为点缀,最后再加上一层米粉覆盖上去,用竹尺把米粉进行平整,然后把成型的米粉团从模具中倒出来,倒在铺了一张纸的铁丝网上。

下一步就是蒸糕了。由于陈君芳家要做的糕太多,铁锅蒸不方便,就用上了蒸箱。把一版版米粉团放进蒸箱后蒸近半小时,然后关掉蒸箱再“焖”十来分钟,糯米白糖糕就蒸熟了。

刚蒸熟的糯米白糖糕非常软糯,香气四溢,米香味和豆沙的清甜停留在唇齿之间,好吃又不粘牙。不过,大部分的糕都不是蒸熟后现吃的,而是等它自然冷却变硬后晾晒储存好,可以从正月里一直吃到开春。

闵行梅陇镇红烧肉

红烧肉,是道再平常不过的菜肴,几乎每家每户都会烧。

但谢师傅却一直在30年的乡厨生涯里反复琢磨,如何把家常的红烧肉烧得更细腻、更好吃。

在闵行梅陇镇集心村,谢师傅名气不小。作为一位乡厨,以前,他常应邀去村民家里烧流水席,如今,农家办酒席的地点换到了村里会所,他依然是炙手可热的掌勺大厨,最多时一年要烧多场流水席。

说起谢师傅烧的各式菜肴,附近村民都会翘起大拇指。

但谢师傅说,其实在家里,逢年过节,自己最拿手、也最常烧的是一道家常菜——红烧肉。原因很简单,女儿喜欢吃。

“小时候可以吃的东西太少,所以,一到过年,红烧肉就是我的最爱。长大后,正好有机会,我就学了厨艺专业,还拜了师父。19岁那年,我从打下手做起,慢慢成为了主厨。还记得刚入门的那时,口袋里总是带着一片胶布,就怕切到手。”

“烧红烧肉的秘诀在哪里呢?关键是,不要加水!一瓶毫升的*酒就够了。”谢师傅一脸神秘地说。

首先,食材是关键。猪的肋骨部分,最适合拿来做红烧肉,它的学名叫“五花肉”——有肥有瘦,还有软骨和大骨,吃起来更有味道。

选个两斤半的五花肉,切成一个个小块。还要准备10只草鸡蛋,清水煮开后去壳。这样,食材就准备妥当了。

其次,要准备好香料。香料有葱、姜、八角、香叶、桂皮等,不可过多,要适量,既要去掉肉的腥味,又不能喧宾夺主盖过肉的原味。

当然,还要准备好油盐酱糖等调味料。老抽、生抽、海鲜酱、胡椒粉,*酒更是关键的必备品。

一切准备就绪,烧菜开始咯。

第一步,“出白水”。先把切好的肉块洗干净,与姜片、少量*酒、葱一起放到热水里煮,等水上漂浮出一层白色的泡沫状油膜后,再把肉取出,用冷水冲洗干净。这个过程俗话叫“出白水”,是为了去除肉的腥味。

第二步,煸炒肉。大火起,油入锅,把姜片、葱和香料放在油锅里煸炒一番,再放入刚刚“出好白水”的肉,煸炒直至出现一层肉油。这个过程,千万不能加水。

第三步,加调味料。先放入糖,再加海鲜酱,之后倒老抽、撒胡椒粉,加生抽、喷*酒。别看这几个动作简单,却决定着红烧肉的色香味。

糖——能让肉看上去油光发亮,海鲜酱——进一步提亮肉色,老抽——让肉入味,胡椒粉——进一步去肉腥味,生抽——让肉色更加显现、更入味,*酒——让肉质变酥变糯。剩余的*酒,也要全部倒入。这个过程全部大火煮。

第四步,小火慢炖半小时。把剥好壳的白煮蛋放入锅中,与肉一起小火慢炖半小时左右。

这当中,可揭开锅盖看看酱油是否入色,同时尝尝汤汁的咸淡,适当加入调味料。

半小时后,红澄澄、油光发亮的红烧肉就要出锅了。

一盘海派红烧肉,别提有多诱人了,散发出浓浓的乡愁和年味,也盛满了谢师傅对女儿的爱。

罗店鱼圆

在罗店,过年有一个传统,家家户户都要吃鱼圆。鱼圆漂在菜汤上,碧绿的菜叶衬托着又白又圆的鱼圆,十分诱人,更寓意着“团团圆圆”。

轻轻咬上一口,圆滑Q弹、软糯可口、咸淡适宜,这样的非遗美食,让人欲罢不能。

作为宝山北部重镇,罗店水系丰富,自古便是鱼米之乡。

当地人爱吃鱼虾,民间此类菜肴众多,鱼圆很早便威名远播,乃至宝山地区凡是售卖鱼圆之处,都会自称“罗店鱼圆”。

罗店当地最纯正的鱼圆,是74岁的周亮华在自己家里做出来的。

“因为还没有工坊,鱼圆都是我在家里做出来的。一天最多做个斤了得,所以一般亲戚朋友吃吃,也不对外卖。”周亮华一边忙着把手洗干净,一边说。

他是宝山区非遗项目罗店鱼圆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年3月罗店鱼圆制作大赛金奖获得者,“差不多已经和鱼圆打了57年交道。”

周亮华不善言辞,和鱼圆的结缘也像是顺理成章。“我们小时候那会儿,在罗店评价一个人菜做得好不好,就要看他的鱼圆做得好不好。”周亮华说,在当地的流水席上,软糯可口的鲜美鱼圆总是被一抢而空,自己就跟着父母邻居学起了做鱼圆的手艺。而后,又专门做过厨师,手艺更是日益精进。

戴上厨师帽、白口罩和一次性手套后,他先将制作鱼圆用的青鱼放在清水里浸泡,让鱼肉组织疏松,便于剔骨。“在选料上,要选择重量适中、肉质厚实、鲜度较高的青鱼、草鱼。”

他从厨房里取出了自己的专用刀具,随即好戏开场。

观看他处理活鱼就像一场视觉盛宴,每一刀下去都又快又准,三下五除二就将鱼鳞、鱼骨清得干干净净,鱼胆也被仔细地清理掉,平均一条鱼最多花费5分钟就处理完毕。

接着,周亮华将去鳞去骨的鱼肉放在水里浸泡,“浸泡的时间越长,鱼肉越白,所以时间允许的话,浸泡10几个小时也是可以的。”他说。

处理好的鱼肉,就送进专业的加工机器里进行第一次搅拌。

以前没有这种搅拌机时,需要将鱼肉平铺在一块大砧板上,并用刀背以匀速的节奏敲击鱼肉长达四五个小时,直至鱼肉完全酥烂。

随后,他端来一个大铁盆,将鱼肉泥放在其中,加入的水和鱼肉的重量比约为1:1,接着加入少许的酥油和盐,然后继续搅拌,渐渐地,鱼肉呈现出透明的鱼糜状。“做鱼圆,关键是加水的比例,而这比例又没有固定值,因为鱼肉本身含水量不同,所以经验就派上了用场。”

最后,就是大家期待的挤鱼圆了:周亮华将一口洁净的铁锅盛以清水,取出一把光滑的羹匙,戴着手套的左手攥鱼糜,从虎口处挤出,成圆形颗粒,右手用羹匙接住,放入清水锅中,动作干净利落。就见一个个圆圆的、光亮的鱼圆漂在水上。他传授了一个小秘诀:鱼圆漂得越高,说明做得越好;如果漂不起来,说明鱼圆要么缺工夫要么缺水,需要再次返工。

而挤出的鱼圆,则要在清水中漂浸半小时左右再煮,以防止粘连。等到鱼圆在锅里滚熟后,再撒上菜叶、葱花,一大碗香喷喷的鱼圆汤就只待享用了。

因为没有添加任何面粉、生粉等,鱼圆保持着最纯正的味道。但也因为如此,这样的鱼圆不宜冷冻,且最多只能在冰箱的冷藏室放上3-5天。这也给鱼圆的批量生产和运输带来了难题。

金山枫泾烧卖

“大年初一,看画张吃烧卖。这是我们古镇的过年习俗,有点年纪的老居民都知道的!”出生在金山枫泾镇的金女士说。

据说,在枫泾当地,甚至有“不吃烧卖不过年”的说法。

枫泾古镇的“画”,有丁聪的漫画,有程十发的国画,还有闻名国际的金山农民画。

而枫泾最有名的烧卖就是“阿六烧卖”铺子。

这家店就开在古镇市河边,枫溪长廊里,紧邻张家桥。虽然店铺并不大,但平时每天都能卖出-笼烧卖,春节期间更是每天卖出笼烧卖。

“大年初一那天,早上6点就有人来排队,一直排到桥头那里……好在我们两个炉子一起蒸,他们大概只需排队20分钟,就能吃上热气腾腾的烧卖了。”今年正好六十岁的店铺创始人朱宗其,兴致勃勃地描述大年初一的场景。

枫泾烧卖与上海市中心常见的烧卖并不一样,“个头”小了许多,食客基本一口一只,面皮很薄,内里包着的也不是糯米饭,而是鲜肉冬笋馅,汤汁饱满,如果不看开口的外形,只论口感和风味特点,倒更像是小笼汤包。

朱宗其说,枫泾烧卖至少已有多年历史,早在自己爷爷手里时就已闻名,后来销声匿迹过一段时间,但爷爷做烧卖的配方一直在家族内部传承,十二年前,自己重新钻研了做烧卖的手艺,终于再次在古镇上开出枫泾烧卖店。因自己排行老六,所以取名“阿六烧卖”。

老朱自家祖传的枫泾烧卖制作手艺,关键奥秘在于馅料的配方。馅料的原料,包括夹心肉、冬笋、皮冻和各种调料等。

拌料非常有门道,如果配比和手法不到位,烧卖的馅吃起来,要么没弹性,要么不够紧实,要么不够鲜嫩,口感会相差甚远。如今,老朱只将配方传给了儿子,小朱每天凌晨都要亲自拌馅料,包烧卖的活儿则有雇来的阿姨们帮忙。

阿六烧卖选用的皮子,也有讲究。这是老朱专门订制的,相比其他烧卖的面皮,它更薄,也更有韧性,不容易破,口感也好。

阿六烧卖受追捧,还在于其新鲜度。所有的原料都是当天采购、当天用完,绝不留到第二天。所以,阿六烧卖也是限量供应,一般工作日,是凌晨四点半开门,下午一点关门,周末延长供应时间,但到下午四点也关门了。

所以,要品尝阿六烧卖,还必须赶早。

浦东菜肉大圆子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旧时,在浦东地区的农家,这一天必吃一样东西,那就是菜肉大圆子。

糯米皮又簿又酥糯,菜肉荠菜馅格外鲜美,让人吃了还想吃。

在民间传说里,让灶君公公多吃几个圆子,是为了粘住他的嘴巴,好让灶君公公上天去向玉皇大帝奏事时,少说人间坏话,多说人间善事。祈望玉帝保佑人间来年风调雨顺,百姓丰衣足食。

为了腊月二十三做圆子,农家人每年都会早早准备糯米良种,之后精心种植管理,力求收获的糯米达到优良等级。

在腊月二十三到来的前一天,农妇会去乡间田埂边,精心挑选被冰冻过的荠菜,叶子要带棕青色的。之后,再到田里挑矮脚小青菜。晚上,对荠菜、青菜拣一遍,去掉老叶,剪掉长长的荠菜根。

第二天清晨,农家人就急匆匆带着小跑赶到镇上,排队买上好的夹心肉。这种肉嫩而不肥,适合作圆子的馅料。

肉买回来后,天空才初露霞光。将肉洗净、切块,农家人开始在砧板上斩肉。肉斩碎后,再把洗净的荠菜、青菜放在一起,在开水里焯一下,然后拧干,同样剁碎。最后,把肉未和剁碎的荠菜青菜,拌到一起,同时放上各种上等调料。此刻,圆子的馅大功告成。

在浦东乡村,农家人把糯米捣成粉的过程,叫椿(或叫舂米)米。

椿米时,把米放在石臼里,人站在木架上,用脚用力一踩石头翘起,脚一松,石头落进石臼里,米就会碎掉,变成粗的米粉。之后,用很细密的筛子,从椿碎的粗粉中筛出细粉,盛进盆子里。

如此这般,反复椿,反复筛。几十斤糯米,要费好一番功夫才能全部椿成粉。那时,每户农家都要椿那么多糯米粉。因此,腊月二十三前几天,农家就开始预约排队去椿米了。

旧时,农家第一锅圆子煮好后,一般先盛三大碗敬灶君公公。这时,全家老小一起祭拜灶君公公,举行送灶仪式。

送灶活动结束后,全家还要用圆子敬祖宗。待这一切仪式结束后,全家才围坐在八仙桌旁,一起团团圆圆吃圆子,开开心心过小年。

廊下“臭八样”

廊下本地人过年必吃“老八样”。

廊下“老八样”与浦东等地区的“老八样”有所不同,分别为整鸡、整鸭、蹄髈、猪脚、红烧鱼、大蛋饺、红烧肉、油豆腐塞肉。

“以前,农村人生活不富裕,平时很少吃到大鱼大肉,所以,过年的菜肴都以大荤为主,而且必须整鸡、整鸭上桌,既吉利又解馋!”廊下农家乐协会妇联负责人曹月芳介绍。

廊下“老八样”

1月27日,廊下镇举办首届民俗年味节,廊下镇挖掘推出了最香的“臭八样”,包括臭豆腐、臭毛豆、臭卤蛋、臭青菜、臭南瓜、臭芋艿、臭莴笋、臭山芋。

与人们熟悉的臭豆腐相类似,这“臭八样”都是臭卤浸泡过的,闻起来“臭”,但吃起来“香”,而且格外下饭。

廊下“臭八样”

原来,做“臭八样”并不复杂,八样食材都是头一天在臭卤中浸泡了一晚,浸泡时间的长短决定菜肴的咸淡和“臭”的浓郁程度,以前本地人更偏爱咸一点、臭一点,但如今为了跟上健康饮食的潮流,人们会有意识地选择清淡一点的口味。“臭八样”的关键,还在于臭卤的制作。

50岁的陈阿姨,出生在中华村,是一位做“臭八样”的高手。陈阿姨介绍说,臭卤的最重要一样原料,是米苋的老秸秆,采收、洗净后放入锅里,加水、加盐,再加入祖辈传下来的老卤,然后用火烧开、煮烂,之后倒入缸中,等候一两个月,时间越长越好,臭味越浓郁。这一两个月中,做卤的人家会时不时取来烧红的火钳,在缸中搅拌一会儿,说不清是为了杀菌消*,还是为了加快其腐烂变臭的进程。

想要品尝“臭八样”,或阿婆菜饭、廊下老八样,不妨春节期间到廊下镇中华村过年吧!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勇娣周楠方丽娜陈*贤王志彦戈晓莉茅冠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jiaojinpana.com/bpfz/121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