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沛田村全貌
千载桐封泽沛田
文
王文胜吴冠金
沛田村位于石塘镇东北部,距县城24公里。始建于明景泰年间,又名泽沛田、泽惠田村。族谱记载:明朝中叶,唐姓家族从全州县坦口村(今永岁乡湘山村委)迁到石塘沛田村,因“左有湛江,右有丽岩之源,前有大井之水,旋绕入宅,大沛我田”,村故得名沛田。
沛田村属丘陵盆地地貌,海拔米,村落周围有广阔的田野和山场,植被茂盛,土地肥沃,先天的自然条件优厚;湛江与丽岩之水会于村西,大井如玉带般环绕于村,水源丰富。村落属坐北朝南格局,交通方便。
登高远观,沛田村的地形很有讲究:北有螺狮岭,南有天马山,东列玉屏山,西踞旗山。从东面玉屏山的九十九源南风坳起,经数个山头到村后龙山形成的山脉,似一条威猛无比的雄龙,而从西面旗山的庵头村起,经婆婆殿到下关山形成的山脉,又似一条温柔绵情的雌龙,两龙隔山遥遥相望。而村口的谨南公及夫人赵太婆墓地,恰似一颗明珠。这一独特的地形,当地人称之为“双龙抢珠”。
沛田村奉唐介为始祖。唐介,字子方,其籍贯尚有争议:一说他是江陵(今属湖北)人,一说他是广西兴安人,是随做官的父亲到了湖北。唐介做到宋神宗的副宰相,为官耿直,与当时的包丞相包大人齐名。唐介去世后,皇帝亲自上门悼丧。
寻觅沛田古村文明
村口桐荫山庄外景虽经历史沧桑变化,沛田古村至今仍保存了占全村七成以上的传统民居。民居以村落祠堂建筑群为中心,依山形地势高低,分布于巷道周围。由于仍有村民居住,民居以及周边环境原貌保存较好。该村现存的古民居总占地面积为平方米,其中包括古民居75座、祠堂4座、门楼2座、吊脚楼3座,最早的建于明代末期。全村有主要青石巷道5条,分别为桐荫巷、瑾南公巷、轿子坪巷、鸣岐公祠东侧巷、土狗崽巷。巷道均为青石铺砌,最宽的为桐荫巷,宽2.50米。遗憾的是,祠堂内悬挂的牌匾、精美的雕饰构件,甚至很多柱础都已被盗或损毁。
古民居。沛田村古民居为小青瓦硬山屋顶,穿斗式砖木瓦结构,建造样式多样,既有楼阁式、三合院式,又有四合院式、吊脚楼式等,风格突出。三合院一般由正厅、正厅两侧带厢房和前廊、天井两侧带厢房组成院落式结构。正厅一般面阔三开间,进深三间,左右、后带厢房,前出廊,廊两侧开对穿门。天井两侧带厢房,前为院墙。天井和明沟一般用青石筑砌,也有用鹅卵石筑砌。四合院多由上下两座组成,中间为天井,天井两侧为厢房组成,厢房门用雕刻精致的隔扇门组成。吊脚楼既有两面坡顶,两侧带山墙,吊脚楼从两侧山墙挑出的建造样式,又有瓦面四面出坡、一面主墙挑出吊脚楼的建造样式。土坯房由*土砖构筑,为砖瓦结构,墙体带有梅花气窗。
现存古民居建造的木构件和石构件,装饰十分精美,如穿插枋、隔扇窗和柱础及门槛等均精雕细琢。古民居山墙采用草筋灰抹面,抹面灰塑寓意吉祥的纹饰,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独特性。
桐荫山庄住宿楼
祠堂。沛田村的祠堂众多,且很是高大宽敞,只是多破败不堪。其中有4座祠堂,集中分布在村落最中心位置,均以先辈的名字命名,按建造先后次序,分别为瑾南公、肖峰公、鸣岐公、鼎台公祠堂,建造时间均为清代。
瑾南公祠堂。坐北朝南,面积为.50平方米,月亮门东西向,设在东墙,由庭院、下厅、天井、上厅组成院落型建式。听村民讲,这里的下厅梁枋上先前曾悬挂有“诚孝格天”牌匾,左右各有一个房间;上厅正堂梁枋上曾经悬挂有“不避艰险,忠诚可嘉”牌匾;天井左右两边设有栏杆,并立有石狮一对;大门两侧各悬挂有“文魁”牌匾。现在唯一找得到的“不避风险,忠诚可嘉”牌匾,也已面目全非,其它的都不见了。南院墙为镂空梅花式,中心嵌青石座牌坊式砖墙,样式非常特别。祠堂结构为小青瓦硬山屋顶,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两厅前出廊。祠堂的前廊花板、石柱础等构件上浅浮雕人物故事图和花卉鸟兽纹,生动逼真,内容丰富。其上厅面饰三级山墙,下厅面饰蜈蚣形山墙,造型非常别致。
在祠堂下厅的左侧墙上,镶嵌有一块大青石,石上刻有“治癫狗咬伤验方”,其内容抄录如下:
法石三两、朱砂三分、甘草八分、小茴二两、灯草五分、马钱子二个,先用此方用水煨一大罐,吃尽再吃后方二付:归尾二钱、条芩五分、川连八分、法石二钱、*柏八分、陈皮八分、甘草一钱、红花七分、淮通七分,用水煨,连吃二付。若咬衣服人影,咬日至卄天,再用后方吃一付。前后两方俱要足戥,不可增减。其药必要吃尽,药力不到,定然误事,一切无忌。
此方系光绪二年间,壁山公任昭平教瑜抄回,远近已验卅余人,概未误事。弁卿恐其久而失传,
故请公上刊石以垂久远。于民国吊脚楼十一年(年)立。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能把一个秘方公布于众广为传播,也可谓有仁者之心也!
吊脚楼
肖峰公祠堂。俗称“人背岭大祠堂”,与瑾南公祠堂并列,中间隔瑾南公巷。坐北朝南格局,面积.08平方米,小青瓦硬山顶,内部为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结构,二进一院建式,正厅墙体面饰三级翘檐山墙,门厅则为二级。听村民讲,当年步入一级门厅,即可见到房柱上悬挂的“将*第一”牌匾,两边为房间;经过八角亭,步入二级门厅,即可以见到大堂梁枋上悬挂的“三赐桐封”牌匾,八角亭左右两边为天井;在正大门的左右两侧,曾经还立有“祖孙联榜”“弟兄同科”牌匾,但如今这些都已不复存在了。正门为全木排门式,每一扇均雕刻花鸟图,而门坎和门墩尤为精美,青石质,满饰浮雕鸟兽花卉图。
鸣岐公祠堂。位于肖峰公祠堂的东北侧,与肖峰公祠堂后墙隔轿子坪巷。祠堂为小青瓦硬山顶,抬梁式结构,一进院落建式,面积.20平方米。祠堂内梁枋上曾经也悬挂有“不避艰险,忠诚可嘉”牌匾,这是清皇帝表彰其子唐正发作战英勇而颁发的。祠堂大门左右两侧,曾经分别悬挂有“将*门弟”、“博士家馨”牌匾,这些匾很可惜都不见了。门坎青石质,两门墩上刻浮雕麒麟、莲花等图案,风格秀美。
鼎台公祠堂。位于瑾南公祠堂西北侧,坐北朝南,建造结构简单,为两面坡顶抬梁式结构,面积.35平方米。
门楼。沛田村的3座门楼均为宅邸前门楼,1座分布在村楼中心,另2座为桐荫山庄门楼,均为两面坡顶,面饰二级山墙穿斗式建造方式。
桐荫山庄。桐荫山庄位于村东口,坐东南朝西北格局,建造时间为民国六年(年)至民国十四年(年),由时任全县(今全州县)知事唐杰英所兴建。将桐荫山庄取名为“桐荫”,或许与“桐叶封弟”的典故有关。
桐荫山庄的建筑面积约为平方米,随势递进式建设。走近桐荫山庄,一条土改时期的标语格外醒目,上面写着:坚决镇压一切反革命分子,巩固人民民主专*。
山庄内分设六大部分,分别为练武房、住宿楼、八角亭、对面厅、官厅、书屋。目前保存得比较好的就是对面厅、官厅和住宿楼了。对面厅的大门为贴墙式大门,门头为斗拱蜂窝结构装饰成燕窝形状。门内有南北两座大正屋相对而连,中间大天井,北屋东西两边“月亮门”,与官厅门楼相连;官厅有六排房子,专供来往官员及贵客住宿,占地面积约平方米。
最有特色的就是住宿厅了。住宿厅共有上下两层,占地面积约平方米。一楼地面全部用青砖铺就,二楼全部用木板铺面。堂屋(正厅堂)专供主人会客。太师壁的两侧,有拱形过道通往后堂。后堂有木楼梯,便于上下。堂屋两侧厢房,在离地面约20厘米高处,全部悬空铺设木地板防潮防湿。天井的地面,全部用条块青石铺砌,中间高、四周低,排水口置于天井的内壁,雨水口用青石凿成铜钱图案,然后雨水流入暗沟,与墙外排水沟相连。天井的两侧,左边是住宿楼的大门,右边是楼梯。天井的前方,中有一个小厅,两侧为厢房。从楼梯步入二楼,沿着天井四周建有走廊,把前后房屋连接起来。二楼的前房外墙,开有西式拱形窗户,并建有走廊。
桐荫山庄的大部分建筑以桐荫巷为中心分列两旁,上下层次分明,内部布局合理,建造样式多样,防御功能齐全。山庄为条石墙脚砖木瓦建造结构,小青瓦两坡顶,最为突出的是山墙部分,高大宏伟,有一级、两级、三级,随着建造由下往上递进,高低起伏,优美壮观。山庄墙体高大坚实,均为本色青砖勾缝墙,条石墙脚最厚处达36厘米;山墙两脊端翘,灰塑鳌鱼尾、卷叶纹等图样,墙檐下勾白粉宽边和墀头一样,上面灰塑折枝花纹、吉祥鸟兽图等纹饰。
山庄既有带天井的四合院式的建筑,也有带天井的楼阁式的建筑,还有设跑马廊的亭阁式的建筑,且各厅地板均由青砖铺就,天井均用刻有花纹图案的大块方料青石筑成,梁柱下均垫有浮雕图案精美的石础,屋檐、挑梁上雕龙凿凤,楼阁围栏镶有各式花板。山庄前后有六扇大门,为防匪患,每扇大门上方以及两侧均设置了望窗和枪眼。山庄内楼道与厅堂连通,青石板路纵横交错,俨然一座攻防兼具的城堡。
沛田村除了保存了许多传统建筑外,还保存有古桥两座、古井三口、古堰一处,历史要素丰富。其中古井三口,分别为龙门井、富贵井、白头井,分列在村东口的前、中、后三个地方。其中:白头井与桐荫山庄隔田相望,建于清道光十年(年);龙门井建于清光绪元年(年);富贵井建于民国五年(年),井呈四方形,青石井沿。如果把三口井的名字连起来,便是“跳龙门、得富贵、到白头”的意思,也就是前人们向往的三大美事吧。如今,三口井仍然水质清洌,正常使用。
古桥四座,三座为单孔桥,一座为小平桥。四座桥仍保持着原貌,为条石筑砌,桥下水流清澈,桥旁青山绿野,风景秀丽。此外,该村先前还在村前岭顶建有石宝塔一座、古庙一座、贞节牌坊一座、孝子牌坊一座、甲石多个,石宝塔、古庙、牌坊,可惜都在六十年代被毁,甲石也只保留下一对。
沛田村的人文故事
据该村族谱记载,自沛田建村以来,共有30余人在昔日的朝廷做过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清都司佥书管浙江抚标左营游击兼右营事唐正发、才华横溢的钦赐翰林院博士唐一飞、以至孝感动上天的唐士璋,以及民国时期的全县知事唐杰英等。
将*第一唐正发。唐正发生于崇祯七年(年),卒于雍正五年(年),享年九十三岁。唐正发因在抗击吴三桂之乱中,忠于广西巡抚马雄镇,为他奔走效力,其事迹被载入县志。
唐正发最初为本省院承,为人正直仗义,做事有能力,被委以本标守备,广西巡抚马雄镇很器重他,把他当作自己的心腹来看待。清康熙十二年(年),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叛乱,康熙皇帝命孙延龄为抚蛮将*、线国安为广西都统,要他们会同广西巡抚马雄镇、提督马雄,固守广西,牵制吴三桂*队北进。这年冬月(一说是翌年二月),孙延龄因部下王永年等要弹劾他,心中害怕,又受到吴三桂封官许愿的诱惑,便在桂林起兵跟随吴三桂叛乱,围困了巡抚马雄镇,胁迫其投降。到了八月,提督马雄(驻柳州)与线国安相继降吴,并接受封号,广西文武官员多数投降。
桐荫巷马雄镇受困官府后,虽为巡抚,但已完全失去了指挥权,身边也没有兵勇可以指挥,于是命令身边跟随、家人死守,同时又让亲信守备易友亮(字连美,恩乡西头人)到柳州请马雄前来救援。但此时的马雄早已心怀异志,坚决不答应出兵。马雄镇非常伤心,几次想自杀以免受污辱,幸亏有唐正发等人苦苦相劝,慢慢才打消了念头。他与属下唐正发等人计谋,将寻求救兵的奏疏,密封于烛蜡之中,派家奴贺徵将奏疏送抵京城,告知皇上,请朝廷赶快发兵。不料马雄镇的这一行动,被孙延龄等发现了,于是将他一家老小40余人全部囚禁。马雄镇被囚后,绝食数日。恰逢当时的庆阳知府傅宏烈,从苍梧赶到桂林,傅宏烈见到孙延龄时,劝他看清形势,及早回头,一番话说得孙延龄踟蹰不定。
趁这个机会,马雄镇立刻派易友亮带他的长子马世济出城,托杨启祥护送至京城求援。数月后,马雄镇又派易友亮、唐正发、唐守道等,护着马雄镇年仅七岁的小儿子马世永和八岁的孙子马国桢,直上北京城。
唐正发等领取任务后,凭着熟悉的环境、一腔热血和忠肝义胆,背着马雄镇的小儿子和孙子,分成两路,扮作乡民,走小街、穿小巷,混出了桂林城。之后昼伏夜行,赶回沛田老家躲避。谁知风声走漏,唐正发等还未停稳,叛*已追过来了。情急之中,唐正发与众将士一起将马世永、马国祯两人,藏于谨南公祠堂上厅梁枋上的卷蓬内,并嘱咐两人不得出声。幸好天不绝忠臣,两小孩任凭叛*如何搜寻,竟然没有半点胆怯,反而静静地睡着了。待风声稍缓时,唐正发等坐船经湘江来到了北京城。
唐正发详细述说了广西当下的情形,皇帝对唐正发大加赞赏,说:此人不避艰险,忠诚可嘉,实为将*第一,着议叙。虽然皇恩加身,但唐正发一直挂念着马雄镇,完成任务后又从小道返回广西,而此时,马雄镇的一家已全部殉难。
孙延龄听说唐正发带着马雄镇的儿子和孙子去了京师,便把怒火发放到唐正发的家眷身上。唐妻蒋氏被逼上吊自尽,长子唐士介被杀,胞兄唐廷俊被关在牢里九死一生。唐正发知道后,边哭边逃,藏匿在深山老林之中,这才捡得一条性命。广西局势平定后,巡抚麻查送唐正发到吏部,初授陕西土门堡守备,再任署都司佥书管闽浙督标左营中*守备事,**列荐,升署都司佥书管浙江抚标左营游击兼右营事,屡署副将。所到之处,治*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后来因年龄大了告老还乡,一家人齐享天伦之乐十余年。诰授“明威将*”、“怀远将*”,可谓无限风光。
“一飞上天”唐一飞。唐一飞,为唐正芳曾孙。生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年),卒于乾隆三十一年(年),乾隆六年(年)举人,钦授国子监博士。
唐一飞自幼父母双亡,由两个哥哥抚养长大。聪明伶俐的他很小时就会吟诗作赋。一天,在小学念书的唐一飞趁老师外出小解时,调皮地爬上桌子,又从桌子上跳下来。老师看见了,随口说了一句:“两脚跳下地”,唐一飞信口答出:“一飞飞上天”,构成了一副用他名字镶嵌的对联。
相传在一个大比之年,唐一飞赴京赶考,却是名落孙山。由于旅途艰辛以及考后的疲惫,他没有急着离京。谁知第三天,他在街上意外地发现朝廷的大红告示,他已金榜题名,真是应了一句成语“喜从天降”。后来才知道,首次看卷的那位考官因一时没有看懂唐一飞的文章,而将它搁置在案上,两天后被另外一名考官发现了,觉得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不录取真是太可惜了。考官们一起商量后,积极采取补救措施,于是将他补录上榜。唐一飞中榜后被留在宫中任职,专教太子读书习文。后来,他被皇帝赐封国子监博士。
唐一飞著有《沙尘集》,《漓水源流考》是其中的一篇重要文章。首先提出湘漓异源之争的是清代乾隆初年任兴安知县的*海,在他主编的《兴安县志》中,认为湘漓是异源的。唐一飞在《漓水源流考》一文中,就指出了他的错误,但也肯定了他提出湘漓异源的说法,并提出越城岭主峰猫儿山为漓江发源地。明确作出大溶江是漓江的主要干源、越城岭主峰猫儿山的“千溪万壑”,是其发源地这一论断的,唐一飞是第一人。
诚孝格天唐士璋。唐士璋,生于明崇祯八年(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年)。为了奉养母亲,一直安心在家种田,不肯外出,日常饮食供给,从不敢有半点懈怠。母亲死后,入棺殡放在堂屋达三年之久,不忍埋葬。
有一天,邻居家不慎失了火,两家的房子紧紧相连,火起风随,大火眼看就烧了过来。正好唐士璋从田里回来,远远望见火起,一路哭喊着奔跑入门,第一件事就是想把母亲的棺柩移开,但棺柩太重,他一时不能移动,仓皇无计,只好伏在母亲棺柩上哭着说:“不忍使母独罹惨变也,以母之身甘殉母之难”。这时,大火已烧进家里来了,浓烟滚滚,村里人都不敢进去,纷纷喊他快快出来。但唐士璋死死地抱着母亲的棺柩不肯离开,大家都手足无措,毫无办法。突然,半空中响起了一声震耳的霹雳,一会儿乌云密布,大雨如注。等到大火熄灭,大雨也就停止了。
村里老少众人再次来到唐士璋家时,只见瓦砾场中有一间房子完好无损,再看看屋内,唐士璋还趴在棺柩上呼母不停。大家又惊又喜,连呼是唐士璋的孝心感动了上天。
这件事上报给州守马公,他经过调查确信属实,于是奉旨对唐士璋予以旌表,建孝子牌坊,赠“诚孝格天”牌匾。其事迹在族谱上、州省志上均有记载。
为国为民唐杰英。唐杰英,字少卿,全州恩乡沛田人,生于光绪七年(年),卒于民国十六年(年)。晚清州庠生,因办理全邑团务,蒙巡抚张鸣岐提携,奏请五品顶戴。民国时期,曾任全县(今全州县)知事、平乐府知府。
唐杰英的一生与一个人是分不开的,这个人就是全县建乡的蒋继伊。少年时期,两人就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在桂林求学期间,他们一起聆听过康有为变法维新的演讲,并成了康、梁思想的崇拜者,也因此给当时的学务处督办张鸣岐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年6月,蒋继伊被任命为广东粤海道尹,唐杰英担任道尹公署的财*科长。次年,蒋被任命为广东省财*厅厅长,唐也被委任为财*厅庶务处长、椽属叙管上士,后因工作突出,受荐任奖给七等嘉禾勋章。
年,蒋继伊、唐杰英两人回到了广西,蒋继伊先后任*务厅长、财*厅厅长等职。年唐杰英被推举为总公所会办兼第一营营长,自治*与改编独立旅第一团第四营营长,充桂林警备*司令部参谋兼第一团第二营营长。年任全县知事。
唐杰英在全州为官时,首倡修建桂全公路。同年,桂全公路被列入广西的修筑计划中。年初,蒋继伊出任桂全公路总办,唐杰英为坐办,负责桂林至全州*沙河段筑路事宜。仲夏,桂全公路在飞鸾桥与接官亭之间的凤凰坪正式动工修建。
当时的磐石脚,山石嶙峋,悬崖陡峭,壁立千仞,先人们在石壁上凿石修路,方便来往行人。要把这里辟为平坦宽阔的通车公路,以当时的条件是相当困难的,另外,半边渡码头上的居民也不愿意。为此,蒋、唐两人多次走访视察,商量解决办法,最后顺利地解决了公路进城的问题。年3月,唐杰英因为工作得力,调任平乐府知府。在近两年的时间里,蒋继伊、唐杰英依靠为数寥寥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一批未经培训的工人,边学边干,风餐露宿,不辞辛苦,终于在一片荒山旷野之中,合力开辟出了一条长公里的大道。在通车当天,全州举行了盛大的通车仪式,唐杰英也受邀从平乐赶回出席庆典,并登上了检阅的敞篷吉普车。不想吉普车行至才湾脚山铺时,突然发生翻车事故,唐杰英不幸遇难,享年四十七岁。
沛田古村,源自桐封,历史厚重。既有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的古民居,也有丰富多彩、流芳千古的人文故事,走进了沛田,就是走进了一座历史博物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