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四千年古人盛水器具

古代器具繁多,分类清晰,有食物器皿,有盛酒器皿,也有很多礼器,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一些古人在生活中最常用到的盛水器具,它们有的开始具有实用功能,后来,慢慢的变成了礼器。罍罍是中国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礼器,被誉为青铜器中的贵族,主要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体量略小于彝,罍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罍出现于商代晚期,而圆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从商到周,罍的形式逐渐由瘦高转为矮粗,繁缛的图案渐少,变得素雅。在王室贵族的重大宴会中,经常有罍的身影。在很多历史文献中都有罍的记载。比如在《诗周南卷耳》中——“我姑酌彼金罍”,比如在《满井游记》——“罍而歌者”。还有《周礼春官司尊彝》中的“皆有罍”。壶壶,盛酒器和水器,主要流行于商至汉代。《诗经》中说:“清酒百壶”。壶使用的年代较长,式样也很多,大致有圆形、方形、扁圆形、八角形、弧形等。简单来讲,商代壶多为深腹下垂,带扁方形贯耳和圈足。西周壶除承袭商代式样外,多设有圈顶壶盖,盖可倒置用作杯;春秋壶造型较商周壶轻巧,多为扁圆壶或方壶。盘商周时期宴飨用的器具,宴前饭后行沃盥之礼器具。商周时期,贵族举行礼仪活动或宴前饭后要行沃盥之礼,以表示虔敬。商早期和晚期的盘均为圆形,敞口,平缘,腹较深;西周盘多为圈足,附耳;春秋战国时期,圈足盘数,多为平底无圈足,折腹,圆底,式样接近于汉代的洗。唐宋时期也铜盘,但多作托盘用,已失去盛水等功能。著名的盘有散氏盘,尊盘、西周虢季子白盘等。匜匜音同仪,读yi,是中国先秦时代礼器之一,用于沃盥之礼,为客人洗手所用。那个时候的人们并非在盘中直接洗手,而是用“活水”洗手。古代并没有自来水,人们发明了匜一类的器皿从上向下浇水,洗后的水便落在盘子内。周朝沃盥之礼所用水器由盘、盉组合变为盘、匜组合。其形制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瓢,前有流,后有鋬,底部常接铸有四足。为了防止置放时倾倒,在匜的底部常接铸有三足、四足,底部平缓一些的无足。匜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左转》有“奉匜沃盥”,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沃是浇水的意思。早期的匜为青铜制,汉代以后出现匜金银器、匜漆器、匜玉器。瓿瓿是一个中国汉字,读音为bù,左右结构,部首为瓦。本意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小瓮,青铜或陶制,用以盛酒或水,亦用于盛酱。瓿主要流行于商代、春秋战国时期。盂为古代大型食器,兼可盛水或盛冰。而不是我们讲的痰盂的盂。说文解字:盂,饭器也。从皿亏声。羽俱切。可知前期的盂是用来装饭的器具。青铜盂最早见于商代晚期,流行于西周,春秋时期尚有所见。青铜盂一般体型较大,故而常与青铜簋配合使用,簋中之饭食或肉食乃取自盂中。“君犹盂也,民犹水也。盂方水方,盂圜水圜。”——《韩非子·外储篇》,这里讲的是:做君主的,就好象是盛水的器皿;民众,就好象是水。器皿方水就方,器皿圆水就圆。盂盂为古代大型食器,兼可盛水或盛冰。而不是我们讲的痰盂的盂。说文解字:盂,饭器也。从皿亏声。羽俱切。可知前期的盂是用来装饭的器具。青铜盂最早见于商代晚期,流行于西周,春秋时期尚有所见。青铜盂一般体型较大,故而常与青铜簋配合使用,簋中之饭食或肉食乃取自盂中。“君犹盂也,民犹水也。盂方水方,盂圜水圜。”——《韩非子·外储篇》,这里讲的是:做君主的,就好象是盛水的器皿;民众,就好象是水。器皿方水就方,器皿圆水就圆。鉴鉴,之前的一篇文章讲过“冰鉴”,有着现代冰箱般的功能。鉴为大型盛水器,亦可用于盛冰、沐浴。初为陶质,也就是陶盆,春秋中期出现青铜鉴,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最为流行,西汉时仍有铸造。古人生活十分讲究,他们用尽当时的材料来装点生活,来方便生活,可见他们对于生命和生活的热爱。这些器具虽然已经穿越千年,但是从它们的纹路设计还有实用方面都可以窥探到先人的鲜活生命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jiaojinpana.com/bpjz/128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