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落葉大喬木,高達50m,胸徑2m。幼樹樹冠圓錐形,大樹呈寬圓錐形。桿基通常膨大,常有屈膝狀的呼吸根。根皮棕色,裂成長條片狀脫落。枝條水平開展,新生幼枝綠色,到冬季變為棕色,著生葉的側生小枝排成二列。葉條形,扁平,基部扭轉在小枝上成二列,羽狀,雕落前變成暗為直立灌木。高約1m,莖綠色,輪生,細長,具縱棱。葉小,對生或輪生,退化成披針形的小鱗片。聚傘圓錐花序,花紅色,花冠長筒狀,長約2cm,花期春、夏季。喜溫暖濕潤和半陰環境,也耐日曬,不耐寒,越冬溫度5℃以上。不怕水濕,耐修剪。紅色長筒狀花朵成串吊於纖細下垂的枝條上,猶如細竹上掛的鞭炮。宜在花壇、樹壇邊種植,也可盆栽觀賞。用分株和扡插法繁殖,也可壓條、播種。栽培容易,管理粗放。大葉仙茅株高約40~70厘米,葉自地下根莖生出,橢圓狀披針形,平行脈凹縐,全葉略彎凹,初看似椰子類幼苗,造型如船身。成株叢生狀,小花黃色。
葉革質,邊緣波狀,全緣,卵圓形或三角卵形,心型的葉片有長柄,葉端長尾尖,網狀葉脈明顯,波狀的圓形樹冠,是製作葉脈標本的好材料。隱花果腋出雙生,扁球形,成熟時為黑紫色。陽性,喜溫暖至高溫濕潤氣候,抗風,抗大氣汙染,速生庭蔭樹,寺廟常用,也可做行道樹常綠灌木,高4~5米,常數桿叢生。葉大,掌狀,五至七深裂,裂片長橢圓形,基部心形或楔形,有光澤,邊緣有鋸齒或波狀。葉柄長,基部膨大。10~11月開花,花白色,傘形花序集成圓錐花序,頂生。翌年4月下旬果熟,漿果近球形,紫黑色,外被白色。喜溫暖、濕潤環境,不甚耐寒。極耐陰,較耐濕,怕幹旱,畏酷熱和強光暴曬,在蔭蔽的環境和濕潤、疏松、肥沃的土壤中生長良好。萌蘗性強。八角金盤葉形大而奇特,是優良的觀葉樹種,適宜配置於庭前、門旁、窗邊、欄下、墻隅或群植作疏林的下層植被。北方常盆栽,供室內綠化觀賞。常用扡插法繁殖,扡插時間2~3月或梅雨季均可,要註意遮蔭和保持土壤濕潤,成活率較高。
稍耐陰,耐石灰質及礫石土壤。花期6~9月。以分株法繁殖為主,壹般1~2年分株壹次,春、秋均可進行。肉質根可用於扡插。也可播種繁殖,秋播翌年4月定植露地,5月下旬開花。春播5月上旬定植,夏季開花。攀援灌木,有乳汁,葉對生,寬卵形至倒卵形,具透明腺體,全緣,背面被短柔毛。傘房狀聚傘花序腋生,通常有花3朵,花土黃色。蓇葖果雙生,披針狀圓柱形,長7-9厘米。種子線狀長圓形,頂端被種毛。花期3-6月。大紐子花有攀援習性,花期較長,宜植於棚架下,讓其攀上棚頂作蔽蔭物。植株供藥用,可治血吸蟲病。氣候更為幹熱,年平均溫25℃左右,年降水量--毫米。常生於幹燥砂土。樹幹挺直,葉色碧綠,葉片姿態修長且自然下垂。庭院種植,以葉叢頂生與分枝頂端形成壹團壹團綠傘為特色。
產中國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各地;日本、蒙古、歐洲、北美也有分布。為落葉灌木。株高約1.5m,樹冠球形,樹皮縱裂,剝落。分枝多。幼枝被絲狀毛。羽狀復葉集生,長橢圓形至條狀長圓形,全緣,邊緣外卷。花單生或數朵排磯傘房狀,黃色,徑2-3cm。可耐-50℃低溫,喜微酸至中性、排水良好的濕潤土壤,也耐幹旱、瘠薄。花期5-7月。金露梅植株緊密,花色艷麗,花期長,為良好的觀花樹種,可配植於高山園或巖石園,也可栽作綠籬。播種法繁殖,栽培容易,管理粗放,於秋季落葉後早春放葉前修剪原產印度、馬來西亞。中國福建南部、臺灣、廣東、廣西及雲南東南部均有栽培。株高8~15m,有乳汁。單葉互生,厚革質也可作為果品及木本糧食。繁殖與栽培:播種法繁殖為主,亦可高壓,嫁接。播種先壯實種子,在清水中洗凈,平鋪於砂床上,上面覆以約2cm厚的細可沙,在覆蓋稻草,每日澆水1~2次,經1周左右陸續萌芽。待幼苗展開1~2片真葉時,即可分床。分床時,應將主根下段剪去。高壓法繁殖可於4~6月進行。
金葉過路黃以小枝扡插繁殖,成活率極高。高溫加積水或水分過多易造成病害,因此梅雨季節應進行防病處理。臘梅為落葉或半常綠大灌木, 可達4—5米,叢生性,其根頸塊狀發達,江南稱為“蠟梅”。老枝近圓柱形,灰白色,粗糙,皮孔特別明顯;嫩枝節部膨大,四棱形,表面光滑。葉為單葉,對生,卵形,全緣,表面綠色而粗糙,背面白色而光滑,長7—15cm。花多生長於去年生枝條下部,隆冬臘月陸續開放,有芳香。花被多數,內層較小,紫紅色;中層較大,黃色稍有光澤,似蠟質,稍透明;內層基部紫色至全紫色,成對著生或葉芽生,有濃香;花朵最外層由細小鱗片組成,萼片與花瓣相似,不易區別;心皮離生著生在壹中空的花托內,成熟時花托發育成朔果狀,口部收縮,內含栗褐色小瘦果數粒,8月份成熟。喜光,略耐側蔭。耐寒。北京在背風向陽處露地種植。盆栽用園土、腐葉土和河沙等量混合作培養土。
是很好的飼料和綠肥。常以分株繁殖為主,春、夏、秋均可。將植株上幼芽剪下,投入水中即可生要,並蔓延生長要易部滿水面,也可用播種繁殖。華南熱帶季雨林及雨林區(主要城市:海口、三亞、瓊海、高雄、臺南、深圳、湛江、中山、珠海、澳門、香港、南寧、欽州北海、茂名、景洪樹冠大,廣展,樹皮灰白色,平滑。葉片具長柄,互生,厚革質,長橢圓形至橢圓形,長8-30厘米,寬7-9厘米,頂端圓形,基部圓形,全緣,深綠色,有光澤,側脈多而明顯平行;托葉單生,披針形,包被頂芽,長達葉的1/2,紫紅色,脫落後有環狀遺跡。雌雄同株,果實成對生於已落葉的葉腋,熟時帶黃綠色,卵狀長橢圓形;瘦果卵形,具小瘤狀凸體。庭蔭樹,是庭園常見的觀賞樹及行道樹。陰地植物。喜涼爽、濕潤及陽光 充足的環境。生長和花芽分化的適溫為15—20℃,濕度70%壹75%;冬季花期 溫度不得低於10℃,若溫度過低,則花色暗淡,且易雕落;夏季溫度若達到 28—30℃,則植株休眠,若達到35℃以上,則塊莖易於腐爛。
仙客來還可用無土栽培的方法進行盆栽,清潔迷人,更適合家庭裝飾仙客來是喜光花卉,冬春又是旺盛生花開花期,欲使花蕾繁茂,在現蕾期要給以充足的陽光,放置室內向陽處,並每隔1周施壹次磷肥, 用0.3%的 二氫鉀復合肥(含鋅、硼、鉬、錳、鎂、銅、鐵、硫等中微量元素)溶液澆施,每盆用量約毫升。平時每隔壹兩天澆水1次,使盆土濕潤,切不可澆大水,掌握盆土見幹才澆水。但切忌盆土過幹,過幹會使根毛受傷和植株上部萎蔫,再澆大水也難以恢復。澆水時水溫要與室溫接近開花期不宜施氮肥,否則會引起枝葉徒長,縮短花朵的壽命。如葉過密,可適當稀疏,以使營養集中,開花繁多。摘葉或摘除殘花時,為防止軟腐病的感染,應立即噴灑壹次倍“多菌靈”液。
單葉對生,葉長卵形,長3-6cm,葉端尖,基部圓形,邊緣有粗齒。葉面光滑,鵝黃色,葉背具銀色毛。聚傘花序緊密,腋生於枝條上部,自下而上開放;花萼鐘狀,二唇形裂,下萼片大而有細條狀裂,雄蕊;花冠、雄蕊、雌蕊均為淡藍色,花期在夏末秋初的少花季節(7-9月),可持續2-3個月。耐旱、耐寒、耐粗放管理,在-20攝氏度以上的地區能夠安全露地越冬。生長季節愈修剪,葉片的黃色愈加鮮艷。從展葉初期到落葉終期,從基部到穗部,葉片始終壹片金黃色,是壹個極具觀賞價值的花灌木樹種園林用途廣,單壹造型組團,或與紅葉小檗、側柏、檜柏、小葉黃楊等搭配組團,黃、紅、綠,色差鮮明,組團效果極佳。特別在草坪中,流線型大色塊組團,亮麗而搶眼,常常成為綠化效果中的點睛之筆。可植於草坪邊緣、假山旁、水邊、路旁,是壹個良好的彩葉樹種,是點綴夏秋景色的好材料。
分株也在秋季進行。多年生常綠草本,株高30-50cm,多分枝,葉對生,橢圓形,亮綠色,有明顯的葉脈。穗狀花序生於枝頂,像壹座金黃色的寶塔,苞片金黃色,花冠唇形,花期自春至秋季。喜陽光充中,光線越足,植株生長得越茁壯,株形越緊密,喜在高濕,高溫的環境中栽培,越冬的 溫度不可低於10℃,否則停止生長,葉片脫落。土壤要求疏松、透氣,忌用粘重土壤,較耐肥。金苞花花序大而密集,花色鮮艷美麗,深受人們喜愛,雖然引入我國的歷史不長,但發展很快,目前國內許多城市均有栽培,宜室內栽培觀賞,也可夏季栽植於花壇中。扡插繁殖。用嫩枝頂梢作插穗,長8-10cm,取掉下部葉片,頂端有花苞的也應剪去。插床溫度為20-25℃,保持較高的空氣濕度和充足的水分,2周左右即可生根。原產我國。
序,密被腺毛及長柔毛。花紫藍色,花期5-7月。小堅果橢圓形。喜濕潤環境,耐嚴寒。適宜砂質壤土栽培
常生於向陽山坡草叢、溝邊、路旁或林邊等地。丹參花色淡雅,秀麗恬靜,適作園林地被植物,也可作花徑、花境、林緣材料。根可入藥。產於亞洲,我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日本也有。根紅色而肥厚。莖高40-80厘米,被長柔毛。葉常為奇數羽狀復葉,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1.5-8厘米,兩面被疏柔毛。輪傘花序6至多花,組成頂生或腋生總狀花序,密被腺毛及長柔毛。花紫藍色,花期5-7月。小堅果橢圓形。喜濕潤環境,耐嚴寒。適宜砂質壤土栽培。常生於向陽山坡草叢、溝邊、路旁或林邊等地。丹參花色淡雅,秀麗恬靜,適作園林地被植物,也可作花徑、花境、林緣材料。根可入藥。原產美國加裏福尼亞南部幹旱地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