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祖祠
协祖祠是亮斋公、晦之公、成秀公之合祠,坐南朝北,大三开间二进式兼有后库相连,祠堂建于何时,不得而知!但观现状,此应属华林众祠中破坏最甚的一个了!其门楼匾额被粗暴拆毁替换砌上“涂角”,悬挂“华林服装厂”招牌;大门楼凹斗两侧围砌起外墙,格成二小房间。看
协祖祠是湖下片厝局东主座,该局有六街,座落或三或二不一,局中厝座年代亦不相同,有民国时期,有建国后期等。
华林湖下片东北侧。
协祖祠大门。
在子孙门口,西庑廊望拜厅。
在拜厅望前进。
拜厅的抬梁。
古韵仆仆的心间抬梁前后左右。
楹母与子孙楹,元亨利贞。
后柱抬梁高处。
硕大的双盆叠珠柱础。
在东侧厅角望心间各柱。
后库。
继承革命优良……发扬艰苦朴素……
协祖祠前进外景。
在西北角望湖下片厝局。
在湖下片西北往南走,有七圣娘娘庙、三山国王庙。还有名“亲亲里”的寨围,其内主座壁画精美 。
湖下片厝局西侧。
七圣娘娘庙。
一直往南,过三山国王庙、百鸟朝凰东侧、市场、老寨,可达国道。
北池片后侧的亲亲里。
亲亲里主座。
少岩兆青氏芳。
时在甲寅年,若彩老人笔意,杨兆青。()
北池百鸟朝凰后侧,三山国王庙。
三山国王庙。
亲亲里南侧。
百鸟朝凰
百鸟朝凰坐北朝南,位于老寨北面池畔,三进式四包从厝,是乾隆年间,在苏杭经商归里的玉斋公,协同兄弟几人,兴建的大型厝围,因初创之艰辛,建筑较为简朴。据传闻,该建筑群建成之后,大门小门共计一百,故称“百鸟朝凰”,因地皮关系, 仅有九十九。如今,除了西畔 从厝改建为二房祠,其余多数建筑虽有修葺,但基本保持着古拙之貌。
老寨后东北角的市场中心。
百鸟朝凰主座。
大门口。
百鸟朝凰的 进大门。
在 进厅望第二进大门。
第二进厅西侧房。
东侧间。
古韵遗存。
在第三进檐廊望中进。
百鸟朝凰的居民。
百鸟朝凰西座:陈氏亮祖祠——二房祠。
百鸟朝凰西巷。
思成堂。
中和里
中和里,坐北朝南,其东接百鸟朝凰,西伴心合毓德里,前为老寨,后依村北厝局,为四点金双包从厝建筑,主座中书第,约建于清代咸丰前后,是村人口中称呼的“中和爷”之府邸。咸丰五年,陈娘康抗清起义*失败,随后大长陇遭遇清*报复毁村破寨,而独村中陈氏家庙免于兵劫,这的幸免于难的关键,便与中书第主人中和爷有关。据传,中和爷早年便已纵横商界于香港,生性阔达豪气,门庭若市,识人而友人,某年,结识还未出仕的方廷珍(即方十三,方耀之子),后以资助之,为其仕途打下基础,同时二人还结为金兰兄弟。方廷珍得中和爷相助,一路平步青云。咸丰五年,方廷珍带兵清乡围剿大长陇,中和爷得知消息后,遂赶至*中,申明陈氏家庙为其始祖祠宇,不可妄为!虽公职所在,但为报知遇之恩,方廷珍便下令全*不得妄动陈氏家庙一分毫。此为大长陇陈氏家庙虽经兵劫而完好保留下来的原因。
广济堂,古官道前的诊所药店?
中和里。
主座中书第。
中书第大门楼。
大门匾额里外:中书第,长发其祥。
墙壁上百余年前的画作,三国典故?
在前厅望内。
檐廊抬梁屋架。
东厝包。
远处老寨。
心合,毓德里
“下林三合”的心合毓德里,约建于年(戊午年),坐北朝南,因地皮关系,建成之后,为二街一巷三座落一后包炮楼之格局,主座陈氏润祖祠,雍容华贵,其前进均为石材砌成,墙壁打磨光滑如镜,构件石雕精美 ,匾额壁联古拙苍劲,但不知为何名家所题撰!如今祠内遗留下的木雕构件不多,但其工艺之美,让人叹为观止!此外还有许多传统的潮州工艺,不胜枚举。润祖祠是华林村最为豪华二座祠堂中的一座!其规格与前面中篇所录陈氏长祖祠相类,但有过而无不及。
润祖祠的资料得来不多,仅知祠内奉祀的陈德泉公是盐岭修路传说中的主角人物!也至此方知,普宁至惠来盐岭修路传说的修路人除了大长陇陈氏四世宽裕公之外,还有另其人。其事件大概如此:德泉公未发迹前,常过此岭,因感路途崎岖,步行艰难,遂于盐岭伯公处祈愿誓言,若得腾达便捐资修路,数年之后,公经商有法,家道中兴,将赚来的钱购置石材铺路,又广置田产,以每年所收租资全捐续修大路。据说,如今盐岭路旁还竖有关于当年修路的勒石碑刻。
毓德里。
心合——陈氏润祖祠。
库房窗。
拜厅抬梁屋架。
心间东侧抬梁屋架。
心间西侧抬梁屋架。
抬梁屋架后侧,金漆画,依然栩栩如生。
八角瓜菱金柱柱础。
四方扼角喷水柱柱础。
西庑廊与拜厅。
润祖祠龛前屏文:……析爨。先生江湖驰逐,沐雨栉风,足趾所经,而神泉,而鮀江,而汉镇,持筹握算,一任自然,培先大父,泮香公业麻汉上,与先生酬酢久矣,先生分奎蔽之华,作湖海之隽,其肫肫德貌,如春风和熙,芝兰受其惠,萧艾蒙其温,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郭林宗,谓*叔庆,汪洋若千顷之波澄,不淆不浊。先……
润祖祠内庑廊壁上的嵌瓷壁画,局部。
毓德里西座。
门楼肚上的阴塑壁画,博古。
前壁上的夔龙浮塑。
在门口望前厅、天井、檐廊、大厅。
前厅东房。
润祖祠后座——奉直第。
巷后的炮楼。
心合,大夫第
心合大夫第位于毓德里西侧不远处,坐北朝南,临河而建,是一四点金双包从厝寨围,建筑规格甚大。
润祖祠西侧的一座爬狮厝及大夫第后侧门。
大门外的灰埕围院。
大夫第。
大厅与檐廊。
大夫第后侧门对墙:翁仲在此亚。
翁仲,原是秦始皇时的一名大力士,名阮翁仲。相传他身长1丈3尺,端勇异于常人,秦始皇令翁仲将兵守临洮,威震匈奴。翁仲死后,秦始皇为其铸铜像,置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匈奴人来咸阳,远见该铜像,还以为是真的阮翁仲,不敢靠近。于是后人就把立于宫阙庙堂和陵墓前的铜人或石人称为“翁仲”。
七板桥东的福德庙。
七板桥
七板桥位于村西河上,是连接古官道的石桥,桥原有四墩三段各七板,中段有一板不见,留下了一空隙,与空隙间隔的石板上,有一惟妙惟肖的人脚迹,人称为仙人脚迹,这就是箩隐仙故事的开始。此外,因石桥是古官道必经之路,当年南昌起义时候,周恩来、郭沫若一众人南下活动,便于此经过。
七板桥东侧是福德庙,其内老爷金身仍为古时塑像,据说因当年破四旧时候,有妇女在此忽言睹墙可见仙,进而引来好奇人众,亿为兄的祖父见机不对,便着人带走藏起庙中老爷神像,又将庙宇布置为农房,等到检查队来时候,无迹可寻,方保下神像及神庙。又七板桥西侧大榕树,亦因亿为兄的祖父力保,遂在那疯狂的浪潮中,仅据去古榕一枝,其疤口如还可见。
奉祀箩隐仙的香火炉。
关于伯公的故事:
一、民国时候,华林村开花会,常有人往各处神庙古墓求名以中,村中有一男子因痴迷花会,将野外神明香炉请回家,以佑命中花会,然竟精神失常,糊言乱语。难道是得罪了神明,其母为此四处求神拜佛,却无有一用。先求垾塘骷髅爷,骷髅爷灵符到其手中被作儿戏,口中不断“你这小小骷髅,竟敢武弄大臣,我甲你掐死呢”。再求陇头南门伯公,伯公说:“老菜女啊,你儿是得罪了将*爷,他官职我大,我怎敢管他呀?你应该求你本境伯公,他是宰相——官比将*爷大,才管有效。”于是回到本村,前往伯公乩童处,求请伯公出神。伯公当即画下灵符一道,令其贴于窗外,不管贴不贴得住,只能贴一下,即回来(回乩童处)。然其母还未回来,伯公摇头道:“贴两次,无效!无效!”。有旁人问:“为何贴两次?”答:“贴上去随飘落地下,我就拿起来重贴。”伯公再画符一道贴于窗外,当即男子在屋内不再糊言乱语,果然清醒正常。因此,村民才知道原来伯公老爷竟乃宰相。
二、话说民国时期,本村村民子明在寨门头开了一间当铺。一日邻村一位老妇来典当三匹布,当期为十日。然而期限已至,迟迟不见赎当。当品是以半价典当的,过期不赎,铺主有权另作处理。大约过了半月,该老妇来到当铺要求赎当,开始子明没有同意。老妇这才道出原由:原来老妇好花会,输了钱,趁儿媳妇回娘家之际,偷偷拿了儿媳妇的嫁妆布料出来典当,以作翻本本钱;眼看儿媳就要回家,到时发现那可如何是好?子明见其可怜也就同意赎当。竖日,老妇又来到当铺,说子明偷剪了其三匹布,每匹欠三尺。子明说:“过期赎当,本来就是越理的。继然让你赎当,我又何必剪你三尺?你说有我说没有,谁都分不清,何不到伯公坛前求伯公断个分明。”于是二人来到伯公坛前。子明说:“你是老妇人比较懂求神,由你来说明。”老妇说明因由。伯公道:“老菜女啊!你怨枉本境弟子子明了。你暂且回去,三天之后你就知道是谁偷剪了布料。”三天过去,老妇匆匆来到当铺,当面向子明赔了不是。原来,布料是其家人偷偷剪去,老妇也不知道情。这还了子明的清白,也证明伯公的显赫!
传:做生意求伯公,求之有应。好*者求伯公,那是越求越输。
七坂桥于大榕树。
箩隐仙的故事版本甚多,当天来到七板桥处,由亿为兄讲述的如下:相传古时,一对姑嫂至三山国王庙中烧香进拜,见庙中三王爷金身塑像气宇轩昂、仪表堂堂,阿嫂便调侃未婚的阿姑说:“阿姑若许得夫婿如老爷这般,那该多好!”阿姑无意应诺了一声。之后,每至半夜,阿姑总觉有一俊俏男子来与之同睡,天明而去。初以为是梦境,也羞于启齿,但多日之后,阿姑按捺不住,与阿嫂说起。阿嫂觉其异,便教道“若今夜再来,你便使剪刀裁下男子衣裳一角,以便明日寻其人。”是夜果真如期,阿姑便偷偷剪下男子衣裳一角。次日与阿嫂说明,出门寻人。当二人路过神庙时,突忆起老爷金身,走近一观,却见老爷袍上缺了一角,拿出剪下的衣角一对,正好是缺的一角,这才知,夜来男子就是三王爷。许因事破,自此之后,夜半男子无有再来。而不过多久,阿姑竟发觉有了身孕,满月便生下一男婴。因未婚生子,与礼不合,阿姑将婴儿置于箩筐之中,放于老爷庙门前,意将孩儿归还老爷,随自尽而去。后男婴经由香客哺乳信女抚养成人。而因男婴在箩筐中来,故众人便唤其为“箩稳”,后因谐音为“箩隐”。
村西南不远有一处庵寺,成人后的箩隐便到庵中帮手。箩隐仙人善而有仙骨,不知那年,他得知七板桥下有为祸 的妖孽——“流虾”三个,便带着钓竿来此做法垂钓。据说每个“流虾”需钓七七四十九天,所以,箩隐仙每日在庵堂饭后便过来七板桥,傍晚听到用餐钟声便返回庵堂。如此几数月之后,“流虾”已除去二个,而同时,庵堂中也开始流起风言风语。直到有一天,庵堂里的和尚认为箩隐仙每天都去钓鱼而无所事事,便约好吃饭后再响钟,当箩隐听到钟声回来后,发现被如此对待且被讥笑讽刺,不动声色离开庵堂,往他处化缘而去。化缘毕,箩隐回到七板桥继续钓“流虾”。当到桥头突见桥板上一对麻雀在互斗,一个不小心,竟踩塌其中一石板。自此之后,该处空隙竟都无法重新安置石板,一旦安装不是量好的尺寸无法放下而便自行塌下。当晚,箩隐回庵堂休息,在墻上写下“风吹门,月点灯;吃了饭,敲了钟;跑了和尚倒了宫。”箩隐遂即化身成仙而去。遂后庵堂突然倒塌,内处所有和尚全部压于瓦砾之下。其钓“流虾”的桥板,也便留下了两个足迹。后来传说,箩隐仙所居庵堂的遗址是一风水宝地,若能葬中庵门,子孙便能升官发财,因此争先恐后往该处墓葬,多望能点中庵门,以佑启后人。这便成了后来的庵埔。
榕树下。
箩隐仙钓“流虾”时候留下的仙脚印。
塌毁缺一而无法补整的七板桥空隙。
北上转东而去的流水。
许氏祖祠
村西的许氏祖祠,是华林村之行的 一站。许氏祖祠是该聚落的中心点,坐东朝西偏北,三开间二进式,开有三山门,建成年代不详,于90年代时候有进行修葺。当来到这里,本仅是在祠堂外走走一观,却巧遇一旁许家阿姨手中有祠堂钥匙,便往内去,可惜祠内较为简单,并无寻得相关信息。据说,华林许氏与郭厝寮许氏为同宗,但仅知华林许氏始祖及二世祖分别为化齐公和崇健公。
村西北角的许厝。
许氏祖祠。
许氏祖祠三山门楼。
三山门壁肚联。
大门匾额:许氏祖祠。
拜厅、庑廊、后厅堂。
三山门匾额回照。
在天井望内。
老匾:德成堂。
古风郁郁的心间抬梁屋架。
金柱、中柱、喷水柱。
许氏祖祠南座——振发居。
大门楼上的壁画。
前壁左右壁画。
回程路,回望。
匆匆之行,所获如上,不足之处,敬请指正。关于华林村更多,请见前①、②篇。
完
声明本作品为荣誉出品。非商业性质,仅限于网络分享与交流之用,请勿恶意歪曲传播。若有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的署名,并保留原图片水印和本段声明等。请尊重个人劳动成果!谢绝图片、文字、文段的非完整性转载!请勿剽窃性抄袭。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本作品保留一切权利,如作品著作权、作品中出现人物的肖像权等。作品中原创图片、文字不得直接或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行为,违者必究。
安静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