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初冬》
德富芦花
一
霜落,朔风乍起。庭中红叶、门前银杏不时飞舞着,白天看起来像掠过书窗的鸟影;晚间扑打着屋檐,虽是晴夜,却使人想起雨景。晨起一看,满庭皆落叶。举目仰望,枫树露出枯瘦的枝头,遍地如彩锦,树梢上还剩下被北风留下的两三片或三四片叶子,在朝阳里闪光。银杏树直到昨天还是一片金色的云,今晨却骨瘦形销了,那残叶好像晚春的*蝶,这里那里点缀着。
二
这个时节的白昼是静谧的。清晨的霜,傍晚的风,都使人感到寒凉。然而在白天,湛蓝的天空高爽,明净;阳光清澄,美丽。对窗读书,周围悄无人声,虽身居都市,亦觉得异常的幽静。偶尔有物影映在格子门上,开门一望,院子的李树,叶子落了,枝条交错,纵横于蓝天之上。梧桐坠下一片硕大的枯叶,静静躺在地上,在太阳下闪光。
庭院寂静,经霜打过的菊花低着头,将影子布在地上。鸟雀啄含后残留的南天竹的果实,在八角金盘下泛着红光。失去了华美的姿态,使它显得多么寂寥。两三只麻雀飞到院里觅食。廊椽下一只老猫躺着晒太阳。一只苍蝇飞来,在格子门上爬动,发出沙沙的声响。
三
内宅里也很清静。栗、银杏、桑、枫、朴等树木,都落叶了。月夜,满地树影,参差斑驳,任你脚踏,也分不开它们。院内各处,升起了焚烧枯叶的炊烟,茶花飘香的傍晚,阵雨敲打着栗树的落叶,当暮色渐渐暗淡下来的时候,如果是西行,准会唱几首歌的。暮雨潇潇,落在过路人的伞盖上,声音骤然加剧,整个世界仿佛尽在雨中了。这一夜,我默默独坐,顾影自怜。
四
月色朦胧的夜晚,踏着白花花的银杏树落叶,站在院中。月光渐渐昏暗,树隙间哗啦哗啦落下两三点水滴--阵雨,刚一这样想,雨早已住了。月亮又出现了。此种情趣向谁叙说?
月光没有了,寒星满天。这时候,我寂然伫立树下,夜气凝聚而不动了。良久,大气稍稍震颤着,头上的枯枝摩戛有声,脚下的落叶沙沙作响。片刻,乃止。月光如霜,布满地面。秋风在如海的天空里咆哮。夜里,人声顿绝,仿佛可以听到一种至高无上的音响。
作者德富芦花(-),日本 作家。生于熊本,贵族家庭。一个富有民主思想的人道主义与自由主义者。主要作品:小说《不如归》,长篇小说《黑潮》,随笔集《自然与人生》、《蚯蚓的梦呓》。《自然与人生》这部日本文学的经典作品,曾被定为近代日本国民实行“情感教育”的通读书目。
欣赏给写作的启示修辞之新
爽利,干净——"霜落,朔风乍起。庭中红叶,门前银杏"有种文言文的典雅,四字句。简洁,凝练,我们写文章时也要注意汉字的音韵和节奏之美。
我们见过许多关于落叶的比喻,再想想,你还能将落叶比喻成什么?
好的比喻要求本体与喻体所属类别有差距,差距太小,难以构成比喻,如我们不能将拖拉机比喻成汽车。差距越大,感受越新鲜。如本文将"树叶"比作"飞鸟","彩锦","*蝶"。
鸟影掠过书窗,让我想起"双双鸟雀行书案,点点扬花入砚池"的悠闲,读书人自在飘逸的生活图景跃然眼前。
选择什么样的比喻,也能显示写作者的境界。
自晚间到清晨,满庭落叶,地上落叶如彩锦,枝头残叶如*蝶。对比映衬,各尽其妙。
好的修辞来自细腻的体察,来自心灵对自然的甜蜜贴近。
感受之深
写景散文,需要作者沉潜下来,细细感受自然之美,提高审美体悟和精确表达的能力。
先说感受。感受的粗细与深浅决定了文章的层次,敏锐深切的感受能力是作家区别于普通人的明显标志。
在晚秋,面对纷纷落叶,有人的感受是,啊,天冷了,要加衣服,可别感冒了;有人的感受是,叶子落了,环卫工人可要辛苦了;有人可能觉得这是时序的自然变化嘛,没有啥可大惊小怪的。写景散文本是从庸碌人生中提炼出美好的瞬间和雅致的感受,如果没有这份情调,自然是勉为其难了。我们能做的是训练自己的感官,心情细切一点,耳聪目明一点。
然后便是表达的问题。一无感受的人很少,大部分人可能是有了感受缺乏适当地提炼与传达,使得感受稍纵即逝。
我们看德富芦花的表达:
总体感受:白昼静谧,霜风寒凉。
对象细分:天空,高爽,明净;阳光,清澈,美丽;对窗读书,异常幽静;梧桐坠叶,静静躺在地上,在太阳下闪光;经霜菊花,影布地上;;南天竹的果实,在八角金盘下泛着红光;麻雀觅食,老猫躺着晒太阳;;苍蝇在格子门上爬动,发出沙沙的声响。
我们哪怕从中选五种对象来描写,文章也会细腻起来。许多时候,我们的感受是模糊的,轮廓化的;;不去化整为零,就只剩下笼统的描写,留下粗糙的印象。
情调之雅
情调之雅营造高雅的情调,还得先有一份闲心。
好的写景散文,多善于营造好的情调。情调来源于作者的格调,格调高,自然有优雅的情调。
我们作文宁可朴实,不可妄作高调,但朴实真挚往往是大手笔的铅华洗净,那是人生阅历的丰厚积淀,是写作技巧的炉火纯青,是真功夫。我们写出来的朴实则容易流于肤浅,流于质木无文。怎么办呢?模仿不失为方法之一。上面提到了分层细化,多列举对象的细切写法。这里要注意文章营造的情调,所有描写必须以此为指归,虽然在大作家笔下,情调是人格的流露,我们则可以通过反复练习,学会营造情调的方法。
"清静"是高人雅致的追求。各色树木都落叶了,的茶花,阵雨敲打的落叶,这些都是苍凉的冷色调的美感,如“”留得残荷听雨声”,暮雨潇潇,砸在伞上,这是窗外的行人,整整一夜,作者默默独坐,顾影自怜。所有的景物描写 要回到作者身上,是谁在观察审视这一切?这个旁观者有怎样的心情?这些都要通过简约的笔调传达出通宵不眠的顾影自怜,说明秋冬之气已经深深渗进了作者的心里,沦肌浃髓。
难言之美
能说出的美不是大美,难言之美才是美的 。古诗的含蓄蕴藉之美就在于诗人不停地说,又像是从来没有说。如"青山不可上,一上一惆怅"写出了青山的美,但他说青山怎么美了吗?
许多情趣只有感受而无法言表,而写作偏偏就是要你言说。这不是悖论吗?不是“刚一这样想,雨早已住了,月亮又出现了,此种情趣向谁叙说?"这种微妙的情趣,呈现出来了,有经验的读者自然能体会其中的精微细切之处,需要叙说吗?不需要叙说吗?说不出来,我已然感受到了,这就是高境界。
在初冬的夜气里,绝大部分人安然入梦,无法消受如此良宵,作者不是因为失恋,也不是因为失志,这两种情感在中国古诗里最为常见。在这里,作者就是喜欢听风的咆哮,听人声绝迹时自然的音响,这是至高无上的天籁之音。当然,这也是作者的修养与格调,普通人无法亦无福消受,早就冻僵了。
但不是说,写出好文章必须不怕冻感冒,霜露立中宵,而是要真的融入其间,乐此不疲。
难吗?当然难。能吗?应该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