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节日,都可以说快乐,唯有端午节,必定要说“安康”!
一句端午安康,是为祝福,是为念想,是为慰藉千载悠悠的忠*,是为拂去当下的浮躁不安。
比起怀念,现在的我们更爱说“不恋过去,不畏将来”,大有把“断舍离”推崇至全部生活的气势,却是断章取义地忽略了丰子恺“不乱于心,不困于心”的前情与基调。
至少,端午节,如果少了那一份千古追忆的念想,终是难圆“安康”之意。
虽然我们一边高歌着“五月五日岚气开”(范成大《夔州竹枝歌九首·其二》)另一边又被“五月忌”束缚了手脚,农历五月向来被视为“*月”、“恶月”,正逢阴雨连绵,“端午至,五*出”、衣物容易霉烂、庄稼易遭虫害,诸事不吉。
在用粽子纪念楚国诗人屈原之前,端午节首先是吴越先民拜祭龙祖、祛病防疫以及敬畏自然神秘力量的节日。“端午”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
“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端,开头、初始,“端五”就是“初五”之意。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因此,五月的 个午日,谓之端午。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中秋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却没有哪个节日像端午节一样,在岁月的累积中,用过如此众多的名字,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正阳节、天中节……说的都是它。
可能,除了端午节,再没有哪个节日更适合承载如此众多的寓意和寄托,哪怕是矛盾的两端,欢庆与哀思、祭祀与除秽、传统和创新,都能在端午节这一天达成和解。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骊时一弄,犹瞢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欧阳修到底是文笔老辣,想当年一首《渔家傲》,令十七八岁的妙龄女子拿着红牙板唱将出来,该是多么地旖旎婉约。
妖艳的石榴,是五月端午的时令风物,连绵的阴雨,是天地之间的朦胧帘幕。
这时候,五色丝线所缠绕的多角粽子,最适合盛放在金盘里,送给女孩子了。
五彩丝线,顾名思义,取青、白、红、黑、蓝等五种颜色的丝线,不仅可用来包粽子,更重要的是,需要各家的大人给自己孩子的手腕、脚腕和脖子上拴上五色丝线的饰品, 还得打成络子装上一个大鸭蛋,才算是有点端午的样子。
应劭在《风俗通》中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命人不病瘟”。
这就是东方人对于祝福的永恒念想。即使这五彩丝线物尽其用了,也不可随意抛弃,而要丢进河里随水流,才能带走灾难,正如古人放纸鸢也会时常剪断手中的线,寓意“放晦气”。
至于欧阳修两提闺阁女儿,大概是暗暗契合端午又是“女儿节”,借着送粽子去看望出嫁的女儿的风俗吧。这份念想,是为人父者,为解思女之情而想出的正大光明的借口。这哪里是送来娘家的粽子,分明是来考察女婿婆家上不上路子的。
端午时节“粽”有千千结,不得不提的是一份对屈原的敬意和念想。
想来也挺替韩国人可笑的,即使你能抢走“端午祭”三个字,但依然是没有传承的可怜虫。屈原,所代表的爱国和情怀,历经了千年的沉淀,更适合活在故事和诗词里,为端午的历史加一分厚重。
《午日观竞渡》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屈子冤*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就如明代的边贡在异乡所感慨的,与热闹非凡的龙舟盛况相比,纪念屈子的楚乡遗俗才是令人欣慰的,借着节日缅怀爱国的民族之*,最终在酒醉中化作了仕途艰难的缕缕愁绪。
正因为,凡人总为俗世苦,才会愈发的重视节日带来的对于未来的美好念想。
只是,同样的端午,文人骚客虽然也愁,但总有“高会”雅宴,衣食无忧。可是普通人家尚且挣扎在温饱线上,连过个端午节都还要惴惴不安地怕债主上门。
《节令门·端阳》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酒一壶。门外高悬*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清代的李静山就现实冷静地多,菖蒲艾叶、雄*酒、*符纸都必不可少的,可是这么多的避邪之物,恐怕是挡不住债主上门的。可见,世间的邪祟可恶,哪里又比得过人的可怕呢?
虽然,人险恶,尤甚于未知的*神,但是日子总要继续过下去。
罗曼罗兰曾睿智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用来评价中国人的生活态度,最是适合不过。
因此,我们的端午节,从来都是欢欣大于一切的。
疏疏数点*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袅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宋代杨无咎的这一阙《齐天乐·端午》相比较起众多文人的端午诗词来,也许并不是最出众的,但毕竟少了几分感怀身世的愁绪,而犹如《清明上河图》一般将宋时端午的种种呈现于我们眼前,*梅雨、角黍粽、菖蒲艾虎、臂缠红缕……荆楚风物依旧在,但听曲、对酒、卧听江头,又是何等惬意。
纵使再惬意,也无法与今天的我们相比。
心安理得地享受端午小长假,吃一个粽子还得考虑热量卡路里,纠结于口味的甜与咸,也仿佛变成了一件大事。如果,还有什么能找到和古人共鸣的端午情愫,恐怕就只有亲手包起粽子来了。
现代文明 特点就是物质过剩,可若想在偌大的城市里找到一处,能一气把粽叶、糯米、红豆、蜜枣、丝线等物买齐的地方,还真是需要运气的一件事儿。
更何况,包粽子这门手艺,在今天也不是人人都会的了。
不管是买的也好,还是自己亲手包的也好,吃上粽子的那一口,吃的就不再是糯米红豆或蛋*,而是我们骨子里、血液里流淌了几千年的念想,“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的仪式感背后的家国情和千古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