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园章华寺文星楼楚简制作技艺长

引言—名字由来

沙市历史悠久,古有江津、夏首、津乡诸称。唐代名为沙头市,简称沙市。年10月22日,荆州地区与沙市市合并,设立荆沙市(年12月19日改为荆州市)。同时设立沙市区。

沙市区今为湖北省荆州市下辖区。

长江图

长江自北向南沿西部边界流经沙市区。

万寿园

万寿园坐落在荆州市沙市区荆江大堤古观音矶头之畔。因园内拥有始建于南宋年间的“万里长江第一矶”观音矶和明代嘉靖年间筑建的“万寿宝塔”而赢得中外游人的瞻目。万寿园依江伴水,九曲回肠的荆江之水三面环绕,全园占地面积1.6万多平方米,园内整体建筑均取明代仿古形制构建,清幽淡雅,玲珑精巧,是游人休闲游览的佳景。

“万寿宝塔”为嘉靖年间修建,砖石砌筑,八角七级,高40余米,塔身外壁各层均装有汉白玉雕刻佛像87尊,顶装有铜铸鎏金塔刹,上刻《金刚经》全文。

观音矶又名“象鼻矶”,建于南宋,因矶上建有“观音寺”而得名,数百年来为化解荆江危险起到了重大作用。这里亦是临江观水的绝佳处所。伫立矶头,眺望大江远处,天水一色。步入园门,绿树夹道,迎面花坛中央耸立的太湖奇石披绿滴翠喜迎嘉宾。绕过花坛,穿过飞檐斗拱的二道园门“寿苑”,便是雕工精美的“四龙壁”,壁上四条祥龙在天际云海中翻腾遨游,时隐时现,栩栩如生。

万寿园的构建玲珑而清幽。古观音阁的根雕、赏石陈列馆、荟萃了荆楚大地名家的艺术精品,园内的长廊顺江蜿蜒,亭台楼阁,繁花绿树与古塔交相映衬,清幽雅致。初春时节万木枝发,奇鸟翔鸣;仲夏之夜江风拂面,清新爽朗,深秋之日火树银花,天高气爽;隆冬将至,皑皑白雪,银装素裹,四季奇景变化万千。

章华寺

章华寺位于湖北省沙市太师渊,为荆楚名刹。为楚灵王行宫古章华台遗址。追溯章华寺之历史,必然涉及古章华台。章华台与章华寺两者一字之差,始建时间却相距一千八百年之遥。前者为帝王行宫,后者为佛门净土。章华寺源古章华台而得名至今,古章华台因章华寺而名垂千古。

据史载,元泰定二年(公元年),章华寺开山祖师悟开和尚到此始建寺庙,初名章台寺。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年),红巾军将领陈友谅(自称汉王)兵败,其子陈理残部被朱元璋追杀退至江陵,章台寺遭受了第一次破坏。

明朝初年(约公元8年)章台寺为避元文宗帝亲临过寺院之嫌,遂更名章华寺。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年),朱元璋之子楚王朱桢驻守荆楚,见章华寺破败不堪,因与其父皇追杀陈友谅有关,遂拨银两,动员民众复兴章华。

明末清初(约公元年),章华寺又屡遭战争搔扰。大的破坏则在清康熙四年(公元年)平定“三藩之乱”。

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年),净月大师(公元-年)接任章华寺方丈,寺院又有较大发展。因净月大师禅净双修,福慧全具,声威大振,引起清廷的重视。遂成为当时湖北佛教最大的丛林和长江流域最有影响的寺院之一。

文星楼

文星楼,位于湖北荆州市沙市区民主街沿江大道南侧,紧傍荆江大堤,文星楼始建时期不详,一说为元、明时期;一说建于康熙年间。原位于荆江大堤外侧,名“奎文阁”。康熙年间建于现址。清代中期,迁建于现址。清同治三年(公元年)重建。道光年间改名“文星楼”,沿用至今。年被日本侵略军烧坏,年修复。

文星楼为三层亭阁式建筑,砖木结构,高约15米,楼四周成正方形,边长约10米,阁门上刻“文星楼”三字,楼后有“同治甲子年夏季月重立”的题刻,楼下正殿有奎星神像。门前有石刻对联“云霄占斗极,都会控江津”。整座建筑精巧玲珑风格别具。

文星楼是科举时代莘莘学子们祈求神灵保举和如愿之后叩谢神恩的场所。传说上天主宰文道的星宿为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星。旧时读书人为求科举仕途顺畅亨通,每年春秋两季应考之前,必来此虔诚拜谒奎星,祈求保佑;有幸及第者,亦必再来叩奎星的在天之灵。

非遗文化—鼓盆歌

鼓盆歌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曲艺形式,源于我国古代丧礼上“扑一个盆子当鼓打,唱歌陪丧家”的民俗活动,故又俗称“丧鼓”、“丧鼓歌”和“打鼓闹丧”,其具体的形成年代已无法确考。

鼓盆歌流传于江汉平原的沙市、荆州、江陵一带,其表演形式通常为一人或二人自击鼓板独唱或对唱。民间演出时热心的听众也可参与帮腔,即在每段唱词的开头和结尾一起齐唱,也有一人无伴奏的清唱形式。

鼓盆歌唱腔有、、和等。表演中鼓的伴奏独具特色,其节奏在音乐的上下句落尾处出现强拍无重音的现象,悖于音乐节拍之常理,在中外音乐史上也比较罕见。

非遗文化—楚简制作技艺

以竹简、木牍作为书写文字的载体,始于商周,盛于战国、秦汉,衰于魏晋。战国时期的竹简,是我国目前所见到最早的竹简实物。这一时期的竹简集中发现在长江流域的湖北、湖南及河南等省。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发现的楚简达30多批,字形10万字以上,字头多字,异体字近字。

唐宋时期,道教、佛教兴盛,竹签在寺庙中得到广泛应用,以至到明清时期,其制作技艺衍生出竹联、春联,悬于寺庙、书房或挂在客厅,供文人雅士寄情赏玩。楚简制作技艺是以竹、绳为原材料,通过制作毛坯、蒸煮晾干、文字书写、编联成册等工序制成竹简的传统工艺。

地方美食—皮条鳝鱼

“皮条鳝鱼”系荆沙地区的传统名菜,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因段鳝鱼形似竹节,故原名“竹节鳝鱼”。后沙市“义森酒楼”的掌勺曾友海师傅对其烹调技法加以改进,将原来炸一道改成炸两道,使鱼质更加酥脆,因掌勺曾友海小名叫“皮条子”,后来人便以其乳名呼此菜为“皮条鳝鱼”,流传至今。《名医别录》说它有补五脏、疗虚损的功效。皮条鳝鱼剔除老骨后切成长条,制熟后犹如皮条而得名。又形如竹节,也叫竹节鳝鱼。

传说清道光年间,台湾省宜兰五品县令朱才哲。是湖北监利县人,当时台湾人民还不知鳝鱼能吃,朱县令在请客时吩咐家厨以“皮条鳝鱼”作为头菜,食者喷喷称赞,从此“皮条鳝鱼”在台湾扎根落户。

后序

早在多年前,沙市就是楚国郢都的外港,明代中后期,沙市成为全国十二大商业都会之一。年,沙市被辟为通商口岸,“百年商埠”由此而兴。千百年来,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屈原、楚国令尹孙叔敖、忠义仁勇的武圣关羽、唐代诗圣杜甫、一代名相张居正都在沙市留下过生活的印迹。

大美湖北、大美荆州、大美沙市欢迎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jiaojinpana.com/bpzp/154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