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孩子最原始的底层思维,从允许他问l

这是自然π的第58篇文章

这世上,那些真正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质:能够找到事物的底层逻辑,并能迁移运用它。

总结下来,无非是一种思考力。但是,我们有多少人是为了结果而奔波忙碌?结果好,一切都好;结果不好,万事皆错。

如此这般,如何才能让我们自己的孩子具备 的思考力呢?别着急,按下暂停键,让我们回想一下自己和孩子的沟通。看看我们的孩子是否与生俱来就已经拥有令让惊讶地思考力了?

P1

源起

如果用1-来丈量一个人从起步到成功的过程,我们可以明确看到这并不是一段容易的路程,很多人埋头向前冲,但终其一生都没有实现从0-1的开始。因为他们没有获得思想上的启蒙,很多人在告诉他们“怎么做”,但是他们首先没有去想“为什么”。

小编是一个三岁半孩子的妈妈,孩子正值好奇心大爆发的时期,一天吃饭时,他看到红烧肉盘子里的调料,问我“妈妈,这是什么?”我告诉他“这是八角。”他问:“是八角金盘的那个‘八角’吗?”我说:“也可以这么说,因为它们都有八个角,只是,菜里的‘八角’是果实有八个角,八角金盘的‘八角’是叶子有八个角。”孩子似懂非懂,因为他现在虽然知道“八”这个数字,却还不会数数。

这时候,孩子会问“妈妈,为什么?”于是,我把一颗八角捡出来,数给他看。他会继续问:“为什么?”

“数字为什么是从1数到8?”

“八角为什么可以做香料?”

“为什么八角金盘不可以做香料?”

“为什么……”

why

P2

十万个为什么的暴击

现实版的“十万个为什么”远比我们看书上的答案来得快且突然。甚至很多问题是我们无法解答的,但这就是孩子,最天真无邪的初心。他们就是好奇,想知道“为什么?”

我不知道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失去问“为什么”的勇气和习惯的。在学校里,所有的为什么都是习题册上出好的。也许是这些习题册的介入,以及老师给到的固定答案,让我忘记了,我们才是最初、最应该提出“为什么”的那个人。

询问“为什么”的意义,绝大多数人都意识不到,所以我们保留下来的,只有直线思维,就好像我们看到一条路,就知道我需要从A点到B点,而不会去问,我为什么要从A到B,亦或者,我为什么要走这条路?这就是所谓的没有逆向思维。

走过很多路再回望,我发现,在相同的生命长度里,在时间长河里,不同人,因为思维上的差别,他们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可谓“天差地别”。

因此,具备底层逻辑,或者说保有孩子最原始的“底层逻辑”——即在做一件事情前,先为自己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P3

到底什么是底层逻辑?

爱默生说:“方法,可能有成千上万种,或许还有更多;而原理则不同,把握原理,你将找到自己的方法。追求方法而忽视原理,你终将陷入困局。”

乔西·考夫曼说:“无论你学习什么科目,其中最美妙的事是,你不用知道所有的知识点,仅仅需要知道一点浓缩的核心原理即可。而一旦建立其核心原理的框架,学习知识甚至进一步拓展便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瑞·达利欧说:“所有的运转都有赖于深藏其中的原则,也就是一串又一串的因果关系决定了这个世界的走向。如果你探索出了其中的因果关系——虽然不可能是全部,但 是绝大部分——那么,你无疑就掌握了打开这个世界藏宝箱的钥匙。”

刘未鹏在他的《暗时间》一书中写到:“看一个问题的解决,必然要看解法诞生的过程,背后是否隐藏着更具一般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原则。否则,这个解法就只是一个问题的解法,记住了也无法推广。”

商业顾问刘润说:“做任何一种商业,都需要找到其最本质的原理。”

通过以上言语我们会发现,爱默生所说的“原理”,乔西·考夫曼所说的“核心原理”,瑞·达利欧所说的“原则”和“因果关系”,刘未鹏所说的“更具一般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原则”,以及刘润所说的“最基本的原理”,其实说的都是同一件事,那就是“底层逻辑”。

可以说,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世界虽然纷繁复杂、变化万千,但其背后常常有着如同“看不见的手”一般的“道理”或“逻辑”在指挥着、主导着,而这些“看不见的手”就是底层逻辑。

P4

如何使用底层逻辑解决问题?

底层逻辑就是万千“术”后面的“道”,也就是万千现象背后那个底层规律。

如果说思考问题根源是在寻找导致某一特定问题发生的根源,那么思考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就是在寻找某一类问题或现象之所以出现的普遍根源。

这么一来,我们一旦找到这个底层逻辑,重点是看透它之后,就等于拥有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本领。

同时,因为底层逻辑是各种现象出现的动因,因此一旦了解了底层逻辑,我们对于诸多现象的理解就会变得容易很多。

不过,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我们要如何使用底层逻辑,才能使它成为解决万事万物的通用方法呢?

我的答案是:迁移运用。但它是有前提的,就是必须先学会迁移思考。

俗话说,思考决定行动。大概就是这么个道理。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观念:每个人都有一些固定不变的能力与品质,比如我不善于运动”或“我没有学数学的天分”等,而这些天生的特质无法改变。甚至有的父母早早就为自己的孩子下了定义,比如“我们夫妻都不懂得乐理,对于音乐毫无天分,我们的孩子也一样。”于是,孩子的成长之路,便与音乐“绝缘”了。

更有父母认为“女孩子学习数学就是没有天赋,学不好理科也情有可原。”这样早早下的定义,是为自己的孩子找好借口,还是为自己无能辅导孩子学习这些科目找借口呢?答案不言而喻!

实际上,人的创造力等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得到提升的。哪怕孩子在一开始对一件新事物并不感兴趣,但是通过家长的正确引导,也同样可以让孩子探索到事情源头的奥秘,认识到它的乐趣所在,打开心扉接受,愿意参与,呢么我想,结果一定不会太糟糕,甚至会出现让家长意想不到的效果。

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在其出版的《终身成长》一书中总结了自己30多年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两种思维理论: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说的是,相信我们出生时带有固定量的才智与能力。采取固型思维的人倾向于回避调整与失败,从而失去了体验与学习的机会。

而成长型思维则是一种以智力可塑为核心信念的系统的思维模式。它相信通过练习、坚持和努力,人类具有学习与成长的无限潜力。

拥有成长型思的人能够沉着应对挑战,他们不怕犯错或难堪,而是专注于成长的过程。对于失败他们并不感到害怕,因为他们知道如何从失败和错误中学习,从而更加接近成功。可以说,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会变得越来越 。

而在这之前,我们作为父母,也需要具备成长型思维,对我们的孩子充满信心。

P5

如何让孩子拥有底层逻辑?

我们常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这并不是说努力不重要,而是说,我们应该首先选择好方向,确定好自己为什么要做,再去努力。没有选好方向,没有解决好为什么的问题,再多的方法论都可能像是笼子里的小仓鼠,不断奔跑,却还在原地踏步。而经过列出标准和目标,经过慎重、全面的考虑作出的选择,即便为此花去了不少时间,这就是中国古话里的“磨刀不误砍柴工”。

要知道,如果一开始我们做的就是一件错误的事情,那么无论你多努力,这件事情也不会变好;而如果我们做对了,接下来的事情就是锦上添花,水到渠成。我们所付诸的努力,都将是迈向成功终点的重要步骤。

具备了底层逻辑思维,再去面对不同的事物,处理不同的问题,我们也能更快更好的抓住问题的本质,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就问题谈问题,有了底层逻辑,我们往往更容易就问题谈实质,就一个问题延伸到事情的根本。

我们帮助孩子建立底层逻辑是为孩子的将来做建设性的打算,是为将来新出现的问题做预防。否则,我们永远是在事后和事中努力,与永远原地奔跑的小仓鼠无异。

不仅如此,如果底层逻辑没有建设好,上面建造起来的很多东西,比如方法论、比如努力和付出,都会像是建造在沙滩上的大厦,经不起推敲。

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方便家长朋友了解。比如说,您现在已经预测到您的孩子在未来某天会受到 ,再具体一点,您的孩子在那天会被人用刀子 ,那么您会怎么做呢?

有的家长会选择从现在开始,每天拿着刀子告诫孩子,远离拿着刀子的人;更甚者,用刀子割一下孩子,让他知道刀子 到自己是什么滋味。当然,也有家长为了免于孩子在那天受到 ,从现在起,督促孩子锻炼身体,他们认为,孩子具备足够强壮的身体之后,就能应对未来有可能出现的 。

生命的本质是在于选择,而意义说到底,也是被赋予的。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如果我们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并能够甘之如饴,将自己选择的行为进行到底,那也是一种幸福。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不自觉地担负起帮助他们选择的义务,但是能否执行好这项义务,却是我们需要花更长时间来思索的问题。

选择无处不在,我们一定要尽可能的帮助孩子维护好他们原有的底层逻辑思维,从允许孩子说“为什么”开始,让孩子自由地去探索这个世界,探索自己。每一个孩子都有好奇心,好奇心是他们了解世界、认知世界的一把钥匙,保护好这把钥匙,适时引导,能够为孩子打开更广阔的的世界。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好奇心只要有很好的引导,就能成为孩子寻求知识的动力。”通过和孩子一起读书、识图、互动问答的方式,不断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对于科学的兴趣与热情,让孩子能够有真正走近科学、爱上科学。

他们想要探索那些不懂的东西,想要解开那些难解的奥秘;不论是一杯水、一种食物、一个新词,还是一次对话,他们都能从中探索到新鲜的信息、知识或智慧。他们就像是敞着口的容器,吸取着来自外部世界的能量与信息。

看来,要想让我们的孩子真正拥有开挂的人生,掌握底层逻辑还不够,还需要我们不断对底层逻辑进行迁移运用。

当然,这个过程大概率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不试试,怎么知道呢?那么,就让我们从允许孩子问“为什么”开始吧!

每日分享

文竹

又称云片松、刺天冬、云竹、山草、鸡绒芝。是天门冬科、天门冬属攀援植物,高可达3-6米。根稍肉质,细长。茎的分枝极多,分枝近平滑。叶状枝通常每10-13枚成簇,刚毛状。花通常每1-3(-4)朵腋生,白色,有短梗;花被片长约7毫米。浆果直径约6-7毫米,熟时紫黑色,有1-3颗种子。

产地

原产于非洲南部和东部,分布于中国中部、西北、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

医用

文竹全草及根均可入药。文竹根能润肺止咳,可用于治疗肺痨咳嗽、咳嗽痰喘、痢疾。文竹全草能凉血解*、利尿通淋,可用于治疗郁热咳血、小便淋漓等。

文字

俞米

图片

网络(侵权删)

小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jiaojinpana.com/bpzp/41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