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奋斗了好几万年才站上了食物链的顶端,而站在最顶端的,是广东人。广东人爱吃、会吃并且敢吃,天下闻名。据《清稗类钞》记载:“粤东食品,颇有异于各省者,如犬、田鼠、蛇、蜈蚣、蛤、蚧、蝉、蝗、龙虱、禾虫是也。”因此江湖上一直流传着一句话,天上飞的,除了飞机,地上四条腿的,除了板凳,广东人什么都吃。虽然我国其他一些地区也颇有一些奇异的食俗,但规模、种类、加工手法等都很难与广东匹敌。
▲广东人的日常问候语
禾虫
禾虫学名叫“疣吻沙蚕”,广泛分布在珠三角咸淡水交界处稻田的表土层里,以腐烂的禾根为食,形体像蜈蚣,身上随时交替变换着红、*、青、绿、蓝、紫等颜色,煮熟后就呈蛋*色。乍看外形甚至有些惊悚,却总能博得众多饮食界的行家、老饕们的倾心。长州学士陈璋竹枝也曾作词云:“粤人生性嗜鱼生,作脍无劳刮镬鸣,此士何来多性味,禾虫今亦列南烹。”
禾虫生长的季节性很强,目前尚不能人工增殖,基本上全靠自然生长人工捕捞。禾虫一年有几造,而在农历四月和农历九月最多。在农历三月出水的称为早造虫,时值*瓜上市,也称“*瓜虫”;四月正当荔枝扬花结果,称为“荔枝虫”,体瘦且色青量少,吃时带点腥味。农历八九月出水的叫晚造虫,也称“金花虫”,体肥质佳,含浆饱满,是烹制禾虫宴的 。
禾虫炒、炸、熏、蒸、生晒、腌制样样均可,菜式相当丰富,将禾虫晒干了用来煲汤还可除风湿,如果用来焗饭或椒盐,或者用莲藕、蒜头煲汤等等,则又是另外一番风味,如果敢于冒险的,还可挑战生吃鲜活禾虫的「爆浆sashimi」吃法。个头稍大、浆水饱满的禾虫最适合拿来煸炒,先以少许肥猪肉在锅中煸炒,出油后加蒜片、陈皮炒香,然后将禾虫放入锅中炒至表皮焦香,调味后即可装盘上桌。这么一道煸炒禾虫,吃的是一个香口、惹味,用来下酒再适合不过了。
椒盐禾虫也是一道颇受欢迎的下酒菜。禾虫须先过滚水烫死,再放入烧滚的油锅中炸熟,然后再稍微炒一下,趁热撒上椒盐粉,无须再放其他调味料。经过油炸的禾虫外焦内嫩香脆爽口,沾上椒盐后,更将禾虫的鲜香味提升到一个 ,就着此菜下酒,扑鼻的酒香滋养着虫香,唇舌间顷刻间充满奇异的快感。
倘若不能接受禾虫的外形,不妨试试禾虫煎蛋。一斤禾虫仅混入一两只鸡蛋,蛋液太少这道禾虫煎蛋很难成型,太多了则会掩盖禾虫本身的香味和味道,一斤禾虫、一两只鸡蛋是粤厨们公认的*金配比。将禾虫与蛋液混合,调入少许陈皮碎、胡椒粉,调味后即可下锅煎熟。陈皮需得是新会陈皮,加入后不仅可以去腥,更能激起禾虫的香味;胡椒粉的量也要足够,入口后是柔和馥郁的辣味,够刺激但稍纵即逝,增添风味的同时也不会掩盖食材本身的味道。
蛇
广东人吃蛇的历史,大约已千年有余。在广东,蛇馔与鱼翅、燕窝等 食材齐名,李时珍的经典著作《本草纲目》亦有记载:“南人嗜蛇……肉极鲜美”。每到秋冬进补时节,岭南的一些菜馆里,总推出几道拿手的蛇馔来以飨食客,蛇肉肥美、鲜嫩,兼且有禽畜的甜香、水产品的鲜滑和野味的弹性,加上蛇滋阴补气的功效,深入人心,一直被认为是防燥的上好食补佳肴。
在市面上,用来入菜的蛇都是养殖蛇,大致有榕蛇、水律蛇、海豹蛇、过山峰、眼镜蛇、大王蛇、乌梢蛇等几种。
广东蛇馔中 的一道大菜是“龙虎斗”,又名“龙虎凤”,以眼镜蛇、金环蛇和眼镜王蛇这三蛇配以狸猫和母鸡煨制而成,以蛇为“龙”,以猫为“虎”,以鸡为“凤”,经过精心烹制,置于盘中,其形状如龙蟠,虎跃,风舞,但见:金龙盘缠,猛虎吼叫,凤凰展翅,再加上红红绿绿的佐料点缀其间,恰似一件活生生的艺术欣赏品。蛇之鲜、狸之嫩、鸡之美混合正在一盘菜中,使得这一盘本属生猛的美食,靠着一度“鲜”字降服了羊城的食客。
蛇羹则是蛇菜的千年代表,是蛇菜中手工繁复派系的高峰。太史五蛇羹讲究处可说一时无两,蛇是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水蛇、锦蛇,浸熟或蒸熟蛇身后,撕成极细的肉丝,加入鸡肉丝、果子狸肉丝、鲍鱼丝、广肚丝、冬菇、木耳、生粉、菊花制成蛇羹。佐料有薄脆、柠檬叶丝、菊花瓣等。柠檬叶要挑不老不嫩的叶片,撕去叶脉对半折叠,卷成一个小筒,即切即用,且要切得细如蚕丝,务求香味更鲜。 在上桌前泡入刚刚出锅的油炸薄脆,其酥脆感和油香味并不会破坏原本的清淡滋味,反而令人心情愉悦食欲大增,产生了焕然一新的美味。
如果说前两种吃法都太过精细复杂,那么你也可以直截了当奔“蛇窝”而去。所谓“蛇窝”,就是把蛇放在火锅里涮,广东人称为“打蛇窝”。更多精彩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