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名字由来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年)置郡县,宜昌市大部分地域属南郡。年12月13日,国务院批准设伍家岗区。伍家岗地名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伍家岗一名由来并不久,大约在抗日战争以后,因岗上搬来几户姓伍的人家而得名;二说在很久以前,有五户不同姓氏的人家在此处开荒种地而得名。
伍家岗今为湖北省宜昌市下辖区。
长江图
长江自西北向东南流经伍家岗。
天然塔
天然塔位于长江北岸、宜昌市滨江公园延伸段内,为宜昌市城区唯一保存较完好的清代建筑物。天然塔,相传始建于晋代,系由著名文学家郭璞于西晋末年侨居夷陵(今宜昌)时所建。
至明代崇祯末年,大学士文安之(夷陵人)把原塔拆除拟建新塔,但未能如愿。时至清乾隆十年(公元年),社会稳定,国泰民安,当地士民捐资在原塔基处重建,但因技术问题和资金不继,屡建屡圮,仅建塔基二级。直到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年)春,才由当时的士绅徐经业、王永言等10余人捐资重建,乾隆五十七年(公元年)塔成。
塔高43.35米,砖石迭砌,八棱七层,层层出檐,其下皆有三踩如意斗拱装饰。塔室筑有登塔阶梯可依次在一至七层出入。各层塔室自下而上随着塔体的收分,逐室缩水面积,各层塔室皆为八角攒顶,采光明亮。
塔座八角,有石雕八大金刚佛塔,形象生动,底层塔门面向大江,门额刻“天然塔”三字,边框饰二龙戏珠及云纹图案,门楹刻“玉柱耸江干巍镇荆门十二文峰凌汉表雄当蜀道三千”。天然塔“取以人为之力,而行天然之事”,建塔岿然耸峙江岸,意在培地脉、壮文峰、制客山、镇水口。
宜昌博物馆
宜昌博物馆位于宜昌市伍家岗新区求索路,占地面积㎡,主体建筑面积㎡,地上建筑面积㎡,地下建筑面积㎡,其中展陈面积㎡。建筑层次为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停车位个(含地下室)。主体建筑由中国传统龙形纹饰抽象生成,铜质的“历史之窗”镶刻其中,最具宜昌代表性的“太阳人石刻”为原型的太阳屋顶镌刻其上,建筑四角的大基座寓意四方星辰。
宜昌博物馆重要藏品有:春秋中期黍虺纹蹄足附足铜鼎;春秋时期蟠蛇纹环钮附耳蹄足铜鼎;春秋时期镂空黍龙纹握手铜盏;春秋时期长援铜戈:战国时期“许之造戈”金丝铭文铜戈;战国时期镶嵌金丝、银丝铜矛销一组5件;战国时期卷云暗纹铜车牌饰;春秋时期侈口浅腹圆底漆豆;春秋时期树圆形侈口浅腹圜底圈足漆簋;春秋时期饰龙虎图案漆俎;春秋时期方口长颈鼓腹圈足漆方壶;战国时期附龙玉璧;春秋时期三角暗纹磨光黑陶罐。
非遗文化—长盛川青砖茶制作技艺
长盛川青砖茶制作技艺由湖北制茶世家何氏家族于公元年创立,传承已20代。该茶经过发酵、拼配等77道工艺,可将吨茶料官堆陈化、开沟通风,保证发酵过程茶叶不“发花”,制作成茶砖为紧压茶中密度最紧,具有化滞去腻、消脂控糖等功效。
黑茶制作技艺(长盛川青砖茶制作技艺)发源于湖北咸宁,流传至湖北宜昌,是以鄂西南优质茶叶为原料,经过渥堆发酵、高压制成茶砖、冠以“川”字商标的一种黑茶制作技艺。
其工艺复杂独到,制作过程包含初制、发酵、陈化、拼配、成型、烘干等六大工段、77道工艺,从采制鲜叶到压制成茶砖需历时9个月左右方可成型。其中渥堆发酵和压制技艺是其最大的特色。其成品色泽青褐、汤呈琥珀色,滋味醇厚,具有化滞去腻、消脂控糖等功效。长期坚持饮用,可以控脂控糖,维护身体健康。
地方美食—红油小面
红油小面是宜昌市民的最爱,是当地特色小吃之一。因为其汤汁浓香麻辣,呈色鲜红,色泽红亮,爽滑带韧,味道咸鲜香辣,遂得名红油小面。
如果说武汉人早上都喜欢吃热干面的话,那么在宜昌,人们早上十有八九都会选择红油小面。红油小面最早由四川、重庆等地流传过来,因为价格便宜、分量实惠,成为宜昌人吃早点的首选,尤其是在冬天,吃完小面再喝下碗里的汤,舒服极了,宜昌的早餐店卖的最好的早点非红油小面莫属了。
“红油小面”是宜昌方言表述的一款面点小吃,把“红油小面”说成普通话的意思,就是汤呈红色的素面条。红油”指面的汤汁浓香麻辣,色泽红亮,味道咸鲜香辣。“小面”在宜昌方言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宜昌方言“素面”的意思,“小面”跟上海把不加臊子的素面叫“阳春面”相近,“小面”就是不加臊子的光面;二是盛面的盛器是小碗,而不是像武汉人过早盛“汤面”时用的敞口海碗。
地方特色—宜昌凉虾
宜昌凉虾是湖北省宜昌市的特产。宜昌凉虾用大米制浆煮熟,用漏勺漏入凉水盆中而成。因头大尾细形似虾,故此得名。用它配入红糖水,是夏季解渴佳品,香甜软嫩,入口冰凉。
凉虾是湖北宜昌的特产,想必80、90的童年时代少不了凉虾东西的陪伴。制作方法是用大米制浆煮熟,用漏勺漏入凉水盆中而成。因头大尾细形似虾,故此得名。用它配入红糖水,有些店家还会加入炒熟的花生末和芝麻末,是夏季解渴佳品,香甜软嫩,入口冰凉。
后序
伍家岗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与中游的结合部、鄂西秦巴山脉和武陵山脉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濒临长江*金水道,享有上接巴蜀、下行荆襄、南通湘粤、北达中原的优越地理位置。
大美湖北、大美宜昌、大美伍家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