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7164650.html
前段时间有作者发表网文《千寻万寻仲因塔》,不由得想起灵山村北、仲因村东的仲因塔。
姥爷家是灵山村,二姨家是仲因村,幼时常从灵山村去二姨家,但对于这座塔确无印象,一则路上只顾贪看风景、剖瓜挖豆、追蝶逐燕,二则塔早已拆掉数年、杳无踪影。对于仲因村倒是印象颇深,该村不是正南正北,而是依河靠岭而建,每至此都“掉向”,至今犹然。
父亲曾于六十年代参与修建灵山水库,并登临此塔,关于塔事,姑且记录一二如下:
塔系唐修,民间有谚云:唐王记修不记塔。传说有人于夜间修塔,第二天鸡鸣则停,只用了半包袱砖。
塔三层六角,塔身高约10余米,六面皆有窗,父亲见塔时已经塌了一半,不知有无塔刹。塔占地颇广,檐下可避雨乘凉。内有楼梯可拾级而上,于窗处远观。
一层塔额门楣上有“青气、南元、方便、财主”四字,意为“天官赐福”,取字之形声、形意,是民俗合体字。塔系青方砖筑成,于七十年代中上期,由驻村工作队汤某带人“破四旧”拆除,其地宫挖出陶俑若干。
若考究起来,此塔应为中晚唐时期六角楼阁式砖塔。
我国塔的起源有两个,一个是印度的窣堵坡;另一个是中国的传统建筑楼阁(重楼)。
楼阁,又名重楼,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建筑样式。
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楼阁,现存的比较有名的楼阁有湖北武汉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和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东汉末年,丹阳人笮融“大起浮图,上累金盘,下为重楼”,是中国造塔的最早记载,所造的塔当为楼阁式。
三国时代的吴国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开始造塔,开创了江南造塔之先。
佛教传入我国以后,与中国本土的楼阁相结合,形成中国的楼阁式塔。建筑史上 次出现“塔”这种建筑,应是魏晋(亦有言隋唐)时翻译家创造了“塔”这个字,并沿用至今。
隋唐时期,我国塔多为四角塔,比如山东历城四门塔就是典型代表。后随着技术的进步,盛唐之后陆续出现六角塔、八角塔,仍是楼阁式,空筒式结构或回廊式结构,内有楼梯,外有塔门、塔窗。
宋朝时又按照楼阁式塔的形式,演化出了密檐式塔,外密檐内楼阁式。仲因塔之形制与唐塔一致,似应为中晚唐时期六角楼阁式砖塔(上文中提及高泽昆山莱公和尚塔,元修,六角砖塔,似亦可证)。
仲因塔应为风水塔之压胜塔。塔在我国应用最多的是佛教,也为道教所用,但民间更有风水塔,“宝塔镇河妖”说的就是此事。
风水塔的兴建源于隋唐,兴于两宋,盛于明清,分为压胜塔和文峰塔,其中压胜塔之意为镇压避凶,多建于水口,东南方位,六角或八角,砖石制,高10-50余米。
南方风水塔多为土红或白色,北方风水塔多为青灰色。仲因塔位于村东南,六角,10余米,青砖制,塔沟处,有水,似恰合压胜塔之关锁水口、增补形势、震慑水患之意。
又则,塔额门楣之“青气、南元、方便、财主”四字似亦可证为压胜塔。风水塔多存于民间,“青气、南元、方便、财主”四字,靔为天,南元为官,方便为赐,财主为福,隐含着民间广为流传的一句吉祥语“天官赐福”。
九仙山龙潭沟龙王庙亦有一副对联,上联前两个字是三个云字(一上两下),第三、四字是两个云字并列,后为“云里神仙府”;下联前两个字是三个山字(一上两下),第三、四字是两个山字并列,,后为“山中羽士家”。
据看庙人解释,三个云念“gu”(阴平),两个云念“du”(阴平),三个山念“la”(阳平),两个山念“cha”(阴平),此与“靔”一样,取其形意,皆为民俗合体字。
加之上文亦提及塔东北有簸箕爷爷庙,镇雹,这三者都是民间信仰、民间习俗,与民间风水塔一脉相承。
以上皆为一家之言,应有纰漏,不登大雅。
以此纪念已经拆去四十余年的仲因塔。
征稿启事诚征文学艺术类稿件,且未在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