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于都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以及《于都县志》(清同治版)记载,在于都县23个乡(镇)几乎都建有塔与阁。这些塔与阁无不与风水术相关联。目前,我县保存清代至民国的塔有11座,阁有8座,为堪舆文化以及建筑史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较珍贵的文物价值。本文试图从于都塔与阁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功能作用、主要特征等方面略作叙述。
一、塔与阁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
(一)历史背景
赣州的风水文化,是从唐末掌管琼林御库的金紫光禄大夫杨筠松先生避*巢之乱,弃职携御库秘籍隐居赣州授徒传艺开始风行并走向鼎盛的。当年,杨筠松先生在于都接受了一批弟子,其中 的是刘江东、曾文辿。一时,于都乃至周边县市的风水文化广为传播。无论城乡,凡建住宅、祠堂、墓地都讲究风水术,择地要讲究朝向、山势、水口等。如今在于都县葛坳乡小源村还保存着杨筠松先生为弟子曾文辿的祖父择地的墓地。在于都县葛坳乡曾子村红星组还保存着杨筠松先生的弟子刘江东亲勘选址的红星刘氏围屋。
(二)文化背景
宋仁宗嘉祐八年(),赣州通判、理学鼻祖周敦颐游于都罗田岩后,于都知县沈希颜在罗田岩兴建濂溪阁。此后,罗田岩一度成为探讨和传播理学文化的圣殿,开创了于都理学文化的先河。明正德十一年,王阳明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巡抚赣南,兴起理学教化之风。于都学子何廷仁、*弘纲、何春、管登、袁庆麟先后前往赣州追随王阳明,在王阳明的教育和熏陶下,成为一代理学名家。学界称“浙有钱王(钱绪山,王龙溪),江有何*(何廷仁,*弘纲)”,出现了及门诸生师事阳明者“雩独多于他邑”的局面。从此,于都的文风盛况空前。当地官宦和乡贤为祈求一方或一方家族人才辈出,平安兴旺,纷纷带头和倡议择地建塔并辅建水阁。据《于都县志》(清同治版)记载,重光塔(原名慧明院塔)为县令*应元在明嘉靖(年)重修,改名重光;蜚英塔为明佥都御史李涞建;巽塔为明代举人易学实倡建;迴澜塔为清代贡生吴标建;文峰塔石匾“文峦耸秀”四个字为于都知县傅缄题写。
二、塔与阁的功能作用
在中华文化中,塔与阁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建筑学层面,也承载了中华的历史、宗教、美学、哲学等诸多文化元素,是探索和了解中华文明的重要媒介。塔与阁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类型,它标志着中国古代高层建筑的发展水平。
据《于都县志》(清同治版)记载的艺文中,易学实撰《孟口辛峰塔碑记》写道:“雩,辛位也。振兴文事,当竖塔峰项顶之”。另据《雩阳石溪谢氏三修族谱》收录的《重修巽峰记》,记述“祠之前诸山罗列,不甚高耸。前人造一峰于其上,高四五丈,恰与祠相对照,名之曰巽峰。是时,人文叠起,不特泮宫标名,且有入官者。嗣后颓圯,而吾族文运亦稍陵夷矣”。上谱中的《图南阁记》也述道:“此地为一家之水口,此屋即为水口之砥柱,更加高大修建一阁,其有益于吾族者不少”。由此可见,一方官宦、文人或一方族人,在建祠堂过程中,为祈求地方或家族人才辈出,人财两旺,把建塔或阁作为弥补地理风水之不足,当作不可或缺的一件大事。
三、塔与阁的主要特征
(一)塔的主要特征
(1)位置选择。大多位于村落的显著位置,或山顶,或山腰中,或水口旁。有的塔朝祠堂正大门或门楼,以弥补风水不足,寓意“文风蔚起”,故塔名称之为“文峰塔”;有的位于水口边山项上,多称“水口塔”。
(2)结构型制。以片石、卵石砌楼阁式塔为主,少数以砖砌成楼阁式塔。明代塔尚保留有宋塔遗风,挺拔高大,平面多为八角形,一般有基座。清代塔则显得简陋,造塔无一定式,做工也粗劣,平面以六边形为主,少数为圆形或圆锥形,一般不露基座。就塔身而言,明塔一般保留有仿木构件。每层窗龛较多;而清塔一般无仿木构件,底层辟一门,其余各层只一窗(龛),甚至有不设门窗者。有许多塔在 层上部或第二层上嵌有石匾,上铭塔名。塔身内部,明塔基本上为壁内折盘旋而上;清塔则基本上为空筒式塔,并有实心的、全封闭的和通心式的塔。塔刹多作宝葫芦状。
(3)筹资方式。一般是一方姓氏为本族利益聚族捐资、捐力兴建,少数为当地官宦和文人倡建或富贵人家为造福一方捐资兴建。
(二)阁的主要特征
(1)位置选择。位于村落水口旁。
(2)结构型制。重檐歇山顶;多数为砖木结构,少数为土木结构;阁层为2-3层。(3)阁原本是一方姓氏族人为把住水口,寓意蓄财而兴建的,与祠堂的风水布局相辅相成。后来为了便于水阁的保护和管理,在水阁内祀许真君神像。相传,江西的地理位置是许真君降住了蛟龙神,形成了江西99条河流,否则,江西会是一片汪洋大海。因而不少阁又名万寿宫。也有的阁内增祀西方三圣,供信士朝拜。所以,如今我们看到有的水阁形成道教与佛教相兼容的局面。
四、塔与阁的分布情况以及保存现状
1、贡江镇
①重光塔。位于县城西门塔脚下。据《于都县志》(清同治版)记载:重光塔,在永安门外,迴澜阁右,旧名慧明院塔。宋至和乙未(年),邑人曾绍、陈可暹建。绍定(辛)[癸]()、元泰定丁卯(年)肖贵洪重修,肖核记。年拆毁。
②蜚英塔:位于县城解放路。始建于明嘉靖癸亥(年),明万历(年)重修。据《于都县志》(清同治版)记载:“蜚英塔,在十字街,佥都御史李涞建,并记。今废。”
③巽塔。位于贡江镇水南村。建于明崇祯戊寅(年)。据《于都县志》(清同治版)记载:“巽塔,在水南莲塘右,明邑人易学实倡建,并记“。年,拆毁。
④回澜阁。位于城西外百步。始建于明万历癸丑(年),清丁亥(年)七月重修。据《于都县志》(清同治版)记载:“阁去城西外百步,明万历癸丑(年),明府阮公创建飞阁,颜曰:“回澜”。清顺治己亥(年),康熙癸亥(年),丁亥(年)三次重修。重修回澜阁,清邑人曾绍侃记”。已毁。
2、罗坳镇
①迴澜塔,又名中埠塔。位于罗坳镇罗坳村中埠长坑口。据《于都县志》(清同治版)记载:“该塔于清乾隆九年(年)贡生吴标建。”保存基本完好。
②辛峰塔。位于罗坳镇孟口村。据《于都县志》(清同治版)记载:“辛峰塔,在邑十里文古石,崇祯三年(年)建,易学实记”。年,于都县革命委员会领导指令县房产公司将其拆毁,以取其砖为建县造纸厂、农药厂和塑料厂之用。
3、仙下乡
①下马塔,又名“奎毫塔“。位于仙下乡石坑村上马山组。据清光绪十五年《匡裔方氏八修族谱》记载:“此塔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年)。”据《于都县志》(清同治版)记载:“此塔建于清乾隆丁已年(年)。”保存基本完好。
②三梅文峰塔。位于仙下乡富坑村三梅组营脑山。建于清末。保存基本完好。
③中新屋塔。位于仙下乡吉村村中新屋组。建于民国初年。塔门部分塌落,塔刹残剩石覆盆。
4、银坑镇
①六秀塔。位于银坑镇洋河村天华山北山顶上。此塔建于清同治十一年(年),由马安乡上宝村钟氏可贤堂捐建。塔刹残缺,塔顶形成穿孔。
②平安水阁。位于银坑镇平安村。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年)十二月,由平安张氏族人捐建。年,建石灰厂时拆毁。
5、桥头乡
①中峰塔,又名草窝岽塔。位于桥头乡历迳村草窝脑组草窝岽山腰。建于清同治十一年(年),由马安乡上宝村钟氏可贤堂捐建。塔身一层一侧残缺,塔刹残缺。
②固石水阁,又名万寿宫。位于桥头乡固石村。建于清代。木构件部分霉烂。
6、车溪乡
①小朱坑文峰塔。位于车溪乡朱坑村小朱坑山上。建于清光绪六年(年)。塔刹残缺。
②小朱坑凌云阁。位于车溪乡朱坑村小朱坑。建于清代。保存基本完好。
③大朱坑青云阁。位于东溪乡朱坑村大朱坑。建于清代。保存基本完好。
④高音脚辛峰阁。位于车溪乡坝脑村坝脑组高音脚。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咸丰七年被焚,光绪二年重建。民国年间、年两次重修。保存基本完好。
⑤大段屋迴龙阁。位于车溪乡车胜村大段屋。建于清代,年重建,年、年两次重修。保存基本完好。
⑥大士阁。位于车溪乡丰产村大金盆。始建于明嘉靖五年()。已毁。
7、段屋乡
①青云峰塔。位于段屋乡枫树村。建于乾隆三十一年(年),乾隆三十二年倒塌。
8、宽田乡
①巽峰塔又名石含塔。位于宽田乡石含村山顶上。据《雩阳石溪谢氏三修族谱》记载:“该塔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清道光十三年(年)重修”。保存基本完好。
②石含图南阁。位于宽田乡石含村。据《雩阳石溪谢氏三修族谱》记载:“该阁建于乾隆六十年”。已毁。
③牛碑潭灵通阁。位于宽田乡石马村牛碑潭。建于明代,民国四年()重修,年重修。
9、*麟乡
湖山慈云阁。位于*麟乡湖山村水口。建于清嘉庆十三年(年),清道光元年(年)重修。保存基本完好。
10、沙心乡
高屋慈云阁,又名佛子阁。位于沙心乡高屋村。始建于宋代,重修于年。
11、禾丰镇
①水阁口塔,又名文峰塔。位于禾丰镇麻芫村水阁口脱背山上。据《于都县志》(清同治版)记载:“此塔建于乾隆丁已年(年)。保存基本完好。
②文昌阁,又称许真君庙,俗称水口阁。位于禾丰镇麻芫村水阁口。始建于明正统元年(年),清代重修。保存基本完好。
12、铁山垅镇
庄埠塔。位于铁山垅镇丰田村庄埠。建于清嘉庆年间。塔刹残缺。
13、靖石乡
水头塔。位于靖石乡任头村水头。建于清代。塔刹残缺。
14、岭背镇
珏田文武阁后改名为德星阁。位于岭背镇阳田村珏田组。建于乾隆八年(年),年扩充成堂室三进,楼阁三层,设开智学校。保存基本完好。
15、梓山镇
固院文明塔。位于梓山镇固院村。据《于都县志》(清同治版)记载:“建于乾隆壬戌(年)”。民国年间倒塌。
作者:肖*
来源:中央红*长征出发纪念馆
点亮在看,让更多的人看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