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感谢唐朝的皇帝,我们才能过上又放假又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唐朝时,虽然端午节不像冬至、元正(春节)、清明那样有七天假期,但也是个南北同庆的好日子。

唐代初期并没有端午节,五月初五那天的节日就是庆祝“五月五日”,包括皇帝的诏书都是只说“五月五日”;到了盛唐,民间和诗人们二词并用,官方还是“五月五日”;直到中唐,唐宪宗在诏书中首次用“端午”二字代替了“五月五日”,并一直延续下来,这才是官方端午节的正式开始。

感觉就像双11,现在只是民间自发出现的一个节日,但没准以后会变成一个法定节假日。

端午节起源说法不一,有恶月说、夏至说等多种。

上古时期商周的人认为五月五日不吉利,是令人畏惧的恶月恶日,当年孟尝君五月五日出生,险些被他的父亲抛弃。

夏至说是因为五月五日节与夏至节气接近,阳气最盛而阴气始生,虫蠹并兴,又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季节,气候湿热多变,容易滋生瘟疫疾病。

所以古人们对五月仲夏很是重视,通过各种手段消灾解祸,有了蓄兰沐浴、采药、悬艾、引菖蒲酒、戴长命缕等很多习俗。

随着时间的演变,根据我们的先人的习惯,必定是把同一时期的若干节日合并在一起,有些节日最初的内涵被抛弃,只剩下流传下来的民间习俗,又增加了很多新的内涵,这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包括端午节纪念屈原、伍子胥等人的习俗,可以说是端午节选择了屈原和伍子胥,而非因屈原和伍子胥才有了端午节。

在唐朝以前,魏晋时期虽有端午二字出现在文献当中,但并没有端午节的说法。具体考证工作留给专家们来完成吧,我们只知道端午节作为一个节日,是唐朝时期才成为了法定节日,并可以享受假期就行了。

所以,现在我们能过上端午节这个又放假又有粽子吃的节日,要感谢的不是屈原,而是唐朝的皇帝们。

唐代民间庆祝端午的活动,保留了自汉以来的手系彩丝、门贴彩印以及吃粽子等习俗。

《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妙可爱。架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得食,盖粉团滑腻而难射也。都中盛于此戏说。”

这段话个别地方我没看明白,用粽子当靶子,弓箭是用什么?总之是个游戏一样的娱乐节目。

粽子的前身是竹筒饭,唐朝时期是竹筒粽子和菰叶(茭白叶)粽子同时存在,还有一种很相似的粳米团子,后世才用苇叶包粽子。

粽子当时的食用方法大体上是加蜂蜜食用,也就是说:自古以来粽子就是甜的,嗯,不接受反驳。

(肉粽我也喜欢)

斗百草是唐时兴起的端午民俗,“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荆楚岁时记》)

斗百草分为文斗、武斗两种。文斗在后世《红楼梦》中有记载,就是女孩子们收集各种百草,比拼知识的广博和草类的丰富。

《隋唐嘉话》当中记载了唐中宗时的一个故事,他宠爱的安乐公主,为了斗百草而四处收集各种草类。安乐公主之前二百多年晋朝才子谢灵运有不错的胡子,死前把胡子捐给了寺庙。安乐公主认为这个胡子是百草之一,就派人索要过来,又怕别人也拿到,就把其他的胡子都剪断扔了。

要不然,现在的我们没准可以从谢灵运的胡子中复制DNA,一睹能与曹子建共占天下九分才气的才子风采了。另外,关羽的胡子看来是没流传下来,否则安乐公主也不会放过。

百草武斗感觉有些像北方秋天孩子们玩儿的“拔皮狗”,两个人用大树叶的柄交叉成十字互拉,断了的算输,小时候玩儿过这个游戏,还有放在球鞋里捂几天的小技巧,越是汗脚效果越好。

不过唐朝端午节斗百草用的是春夏之交的树叶叶柄,一方面有破坏树木的嫌疑,另一方面这个季节树叶水分大,韧性不足,玩儿起来应该意思不大。

在南方,端午节又被称为竞渡节,盛行水上龙舟竞渡的比赛,并和博彩联系在一起,节日气氛远比北方浓烈。当年屈原沉江时,周边的乡人乘舟求之,“意急而争前,后因为此戏。”(《隋唐嘉话》)

中唐刘禹锡被贬官到朗州(湖南常德),端午节看到龙舟竞赛,赛手们举起手中的舟楫应和,都大喊“何在?”,就是在呼唤屈原。其《竞渡曲》中“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既描述了龙舟竞渡的热闹场景,又表达了端午赛龙舟怀念屈原的感情。

这种习俗也在唐王朝北方传播,北方地区当年并不缺水,大河小河也是河道纵横,甚至有在长安城内兴庆池等大湖举办宫廷龙舟赛的记录。

到了现代,龙舟竞渡大体上是一种民间体育活动,或者是少男的成年仪式,在祭奠屈原的传统上又增加了很多新的内涵。

唐代端午节皇帝要赏赐大臣们长命缕。

长命缕,又名五色缕、续命缕、朱索等。汉代《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色续命丝,俗说得益人命。”到了唐朝这个习俗延续下来,并一直流传至今。

唐代端午节皇帝要赏赐大臣们夏衣。

端午节正是仲夏,皇帝根据臣子的身材,用轻薄的细葛为衣料。当年杜甫不过是个八品的左拾遗,就享受到这个福利。但盛唐之后,福利范围缩小,低级官吏已经没有这个待遇了。

唐时的端午节,最初只是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但初唐时期唐王朝内部稳定、处在扩张阶段,老百姓们愿意用各种庆贺手段来表示对生活的热爱,甚至达到了奢侈的程度。

唐初,从李渊开始,就对民间、官方过于奢侈的行为进行禁止。如李渊时期,一次五月五太常寺组织了五百妇女在玄武门进行歌舞表演,被其他大臣举报叫停,这应该是太常寺拍李渊马屁的一个行为,结果同僚不配合,马屁拍到了马脚上;

但明显这种禁止没起到什么作用,唐高宗李治时期,又有掌管天下水道、堤坝的的部门水衡监(都水监)上奏说要在洛水举办龙舟赛,先要在扬州造十艘船,申请经费五千贯。五千贯数目不小,当时任鸿胪寺丞的张鷟批复说这么多钱造十艘没别的用处的船,不批,活动因此取消。张鷟是当时著名的才子,是《朝野佥载》的作者;

李治下了《停诸节进献诏》,重点就是说清明和五月五。李治诏书中说,过节就过节,但你们过节做了新衣服、还把鸡蛋上刻上花纹、又找了很多杂技歌舞表演的人,都送到我这里来,这太浪费了。当年我爹就禁止过,从今往后都不许搞这些东西了。有关部门给我盯住,谁不听话告诉我。

于是,官方的奢侈节日行为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民间应该不受太大影响。

(不要玩弄你的食物!)

到了李隆基时期,大唐进入盛世,这种节庆日奢侈之风已经无从禁止。加上李隆基本身就是个喜欢游宴热闹的人,每逢端午之日就大摆宴席,并成为唐王朝皇家的惯例,包括安史之乱时期和平乱之后,端午节仍然有宴席和对群臣的赏赐,对皇帝的进献也不限于亲王、公主、嫔妃了,朝廷大臣和地方藩镇也参与进来。

皇帝给臣下的赏赐仍然是夏衣、长命缕等老几样,但臣下进献的礼物就千奇百怪,这也是唐王朝*治逐渐失去清明的后果,这些东西必定加重了普通百姓的负担,老百姓的日子比开国初期要难过了。

之后的历代皇帝也下过诏书要求各地停止这种节日进献,但一来皇帝并不坚决,二来地方藩镇也要靠这种方式维持对皇帝表面上的尊重,于是一直到唐王朝灭亡进献之风也未能禁绝。

(唐)

总之,过节是个好事儿,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情也要往后放一放。早上吃了粽子、鸡蛋,晚上再陪长辈团聚一下,这个节就算过完了,之后还要继续生活,等待下一个节日的到来。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jiaojinpana.com/bpfi/123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