蚝壳窗非蚝壳造来岭南蚝壳窗博物馆

窗是建筑的眼睛,

它不仅通光透气,

还可收纳万千景致。

说起古岭南园林之窗,人们最常提起的是标志性满洲窗,它式样精致、色彩明朗,具有浓郁岭南韵味。然而,人们不知道,在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余荫山房中,还大量保存着一种很少见的窗——蚝壳窗。

玲珑水榭的横披蚝壳窗

蚝壳窗,民间称呼多样,

有蠡壳窗、蚌壳窗、蛎壳窗、

海月窗、海镜窗等,

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一种具有地域性文化特色的传统建筑装饰。

人们将取材于大海的

贝类外壳打磨成薄片,

镶嵌于木框上为窗,

壳片呈象牙白,

透过阳光折射七彩光华。

余荫山房:58扇蚝壳窗遍布

蚝壳窗材质比较稳定,防水不易变形,坚固耐用,开可通风透气,闭可挡风保温,还可引光入室,半透光不透亮的特点可减少日光照射,光线柔和,有朦胧美。

壳片呈月白色,一面具年轮般的弧形纹理,另一面光滑而具云母光泽,阳光透过,折射出七彩光华,极具欣赏性。

余荫山房的连廊上也装饰有蚝壳窗

余荫山房景区负责人沈瑜元说,余荫山房留存的蚝壳窗具有应用广泛、式样丰富、保存完整等特点。在余荫山房中,蚝壳窗随处可见,“它被运用在园林建筑的户牖当中,包括原正门隔断及侧楼窗户、浣红跨绿廊桥及连廊的横披、玲珑水榭窗户、瑜园船厅的门和窗等,共有蚝壳窗38组、58扇,面积约平方米。”

在式样方面,余荫山房蚝壳窗种类繁多,让人眼花缭乱,包括六角金盘图案、八角金盘套古钱图案、十字菱花套古钱灯笼图案等,蚝壳片镶嵌在各式各样的木花格中,精巧华美,多姿生动,蕴涵浓郁的岭南海洋文化气氛。

据番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崔镜兴介绍,“年,我参与余荫山房 次全面修复工程时蚝壳窗就是这样,没有更换过,应该具有百年历史。”广东从事古建筑研究的专家、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原馆长李继光也表示,在整个广东地区,余荫山房蚝壳窗存量应属最多,“此外,在东莞可园也有一定数量的保存。”

菱花套如意图案

一个窗扇就耗费片壳片

游人在余荫山房游赏时,很容易被五彩斑斓、明朗活泼的满洲窗或开关灵活、可手动推拉的百叶窗所吸引,而随处可见的蚝壳窗却被大多数人忽略。

据介绍,蚝壳窗的样式与满洲窗、玻璃窗类似,其材质又是半透明的,因此人们很容易把他们与玻璃窗混淆,以为是沾了尘的陈旧玻璃窗。

在被誉为岭南园林最经典造型的浣红跨绿廊桥旁,人们可看到廊桥横披采用了大大小小共10扇蚝壳窗装饰,古典气氛浓厚,将沉闷的灰色屋顶衬托得富有生机,凸显海洋文化气息。而玲珑水榭的横披蚝壳窗,壳片将自然光扩散透射呈现光影扶疏的美感,透亮的蚝壳与黑色棂格明暗结合,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

船厅

工作人员还表示,岭南园林建筑以黑灰为主色调,天花、封檐板、隔扇、窗框及棂心、支柱等大多采用黑色呈现,墙面、瓦面等采用灰青色、灰色呈现。蚝壳窗被广泛应用后,大面积呈现的象牙白成为黑、灰的过渡色调,虚实相生,如行云流水。

瑜园底层是船厅,厅外有一方形小池,船厅上的十字菱花套古钱灯笼图案窗式令人惊叹。这背后是极其繁复、精致的手工,仅制作一个窗扇就需要耗费壳片片,工匠需要将蚝壳裁切成十余个不同的规格以获得图像的丰富变化,窗心还镶嵌着彩色蚀刻玻璃画,一白一红,亦中亦西,二者相得益彰。

蚝壳窗非蚝壳造材料为海月壳

蚝壳屋(墙)的外观凹凸不平,而蚝壳窗平滑如镜。蚝壳屋(墙)采用的贝类是蚝,壳表面粗糙,暗灰色,内面色白光滑。蚝壳窗采用的贝类是海月,贝壳极扁平、半透明,壳呈白色,内面具云母光泽。

十字菱花套古钱灯笼图案

说起蚝壳窗,人们很容易联想到蚝壳屋或蚝壳墙。蚝壳屋(墙)作为一种建筑方式,曾经在岭南地区十分流行。清屈大钧在《广东新语》中曾记载:“以其(蚝)壳累墙,高至五六丈不仆。”

关于传统蚝壳窗的制作原料一直有两种不同常见说法,一为海月壳说,二为蚝壳说。为了求证这个说法,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研究者也从做过实证研究。

研究者们以广东深圳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收藏的蠡壳窗、东莞可园绿绮楼的蚝壳窗、广州陈家祠于近代废弃作坊中发掘出土的完整贝壳为样品,进行成分分析、样貌对比,基本确定上述来自广东沿海地区代表性样品原料都为海月壳。

(网络图片)

明明原料为海月壳,

为何名字却变成了蚝壳窗呢?

有研究者指出,“海月壳”被误传为“蚝壳”,一方面,因为与传统建材和贝壳接触机会较多的多为工匠、渔民等,对于贝壳等当地物种多只知其音,不识其字,传播过程中易产生偏差。此外,对从小沐浴在蚝文化中的沿海地区人们来说,蚝壳窗的名字更容易被认可。

李继光说,蚝壳窗仅仅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称呼,并不代表它的原料是什么。“在苏州、杭州一带,都把这种海月壳窗户称为蠡壳窗。广东一带也曾有这样称呼,后来不知为何变成了蚝壳窗,大家也叫习惯了。”

修复难:制作工艺濒临失传

蚝壳窗采用贝类外壳作为窗屏有着难以避免的缺点,如蚝壳窗壳片剖面直接暴露于空气中,经长久风吹日晒,会出现开裂、片状剥落、缺损等病害,细菌等微生物附着在贝壳表面会加速蚝壳窗的风化。

“目前,整个岭南地区现存的蚝壳窗数量稀少,且没有针对性的有效保护措施,使其正以相当快的速度消逝。”沈瑜元表示,余荫山房的蚝壳窗也面临这些问题,部分蚝壳窗风化严重,出现局部开裂缺损;由于蚝壳窗制作工艺濒临失传,蚝壳窗面临无法修复的问题。

八角金盘套古钱图案

据了解,蚝壳窗制作工艺复杂,从蚝壳加工到安装,需要经过陈化去味、刷洗擦薄、切边劈壳、打磨抛光、劈篾上色、打眼固定等多道工序,制作时间长、产量低、成本高。

年,蚝壳窗(即蚝壳窗)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曾作为重要产地的岭南,对于蚝壳窗制作工艺的传承暂时空白。汤国华惋惜地说:“本地蚝壳窗常见的样式即六角金盘花窗心的制作工艺已经失传。”

目前,部分博物馆在蚝壳窗外表施加一层玻璃板,以隔离风雨和人为损坏,但这么做让古建筑失去了韵味。

岭南地区时雨时晴,汤国华指出,蚝壳窗的蚝壳片和木条易受天气影响而热胀冷缩。蚝壳窗保护的工作重点在防水,他建议古建筑管理单位定期对蚝壳窗进行检查,如发现蚝壳片和木条间产生空隙需及时进行加固或采用桐油灰填补空隙;在蚝壳表面扫一层清蜡,可控制其风化的速度。

“鱼鳞云断天凝黛,蚝壳窗稀月逗梭。”清代诗人*景仁《夜起》一诗中描述了蚝壳窗的光影盛宴,镶嵌在木花格里的蚝壳像一片片鱼鳞,整整齐齐,重重叠叠,隐隐约约的光芒点亮了岭南水乡的秀气。如今,只有少数的古建筑还收藏着蚝壳窗的古雅和精致,默默地抵挡着岁月的洗礼。沈瑜元表示,接下来,余荫山房将探索蚝壳窗保护方法,为人们留住这份独特的岭南记忆。

六角金盘图案

窗式解密

六角金盘图案是岭南蚝壳窗最常见的样式,在余荫山房玲珑水榭、连廊和前檐廊等建筑中均可寻得,图形为正六边形,每一边有垂线相交,垂线把图形平均分割成六个凸四边形,工匠以木为线,以蚝壳为面,在窗框里绘制出无数个连绵不断的正六边形,设计缜密、精妙绝伦。

八角金盘套古钱图案及十字菱花套古钱灯笼图案,罕见于现遗存的蚝壳窗样式。古钱、灯笼、菱花等图案精巧华美、寓意吉庆,材质上采用蚝壳、玻璃和彩色蚀刻玻璃组合,整体多姿生动,是研究岭南蚝壳窗装饰艺术的珍贵蓝本。

有段古

余荫山房景观(来源:余荫山房







































治疗白癜风的中药有哪些
看白癜风哪个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jiaojinpana.com/bpzp/23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