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509077.html
说到渝水区水北镇,这是一个文化底蘊深厚的乡镇,是新余工商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里的拾年山遗址号称江南的“半坡”,除了墓葬与灰坑外,还有祭祀陶片堆和房屋遗址。这里拥有传承有绪的手工制鼓技艺、水北豆腐、水北米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里的古建筑,除了中国传统村落*坑村和一些古桥外,还有水北慕江、攀龙坊、官陂等村的古屋。
现在先说说慕江民居
慕江民居位于水北镇慕江村,据说是一位姓简的商人花了九年时间完成的杰作。其中,三年将房子建造起来,三年进行室内装修,装饰雕刻,又花三年时间进行油漆。虽然它的外观低调朴实,但它的内部却是金碧辉煌!就像一位传统的士大夫,外表低调静默,内心却自成乾坤!
先看看慕江民居的独特外观
慕江民居坐向为坐西偏北17度,朝东偏南17度,基本上是向东。它的建筑外观不同于其他的古民居,它方方正正,状如一颗方印,古建筑学界称之为一颗印住宅。
慕江民居为平顶建筑,正面檐下不远处,有一长条与正面墙体等宽的庇檐,使得正面墙体及大门门口减轻被雨淋湿的程度。慕江民居四面墙体采用有眠空斗墙的砌法砌成,两面墙交接处的直角改用眠砖铺砌,以增加墙体的稳定性。墙体中段以下都敷设有一层*泥。
慕江民居正门03喜出望外门额
房子东面为正面,中间的正门为石质门框构成的长方形门洞,门楣上的石雕门额题字采用减地雕法雕成,薄薄地打剥掉一块横八方形的空地,在打剥过程中保留空地中间的“喜出望外”四个楷书大字,使其更加显目。此外,在正门门框北侧与门槛平行的位置,还凿有一个石框的狗洞,表现了人对狗的重视与关怀。
慕江民居北墙券门门额“含和履中”
再看慕江民居的北墙,开有二扇门框为石质、门扇为木质的券形门洞,两扇券门布局基本相似,只是题刻、装饰稍有不同: 种券门门额上阴刻“含和履中”四个楷体字,“含和”指包容谐和、温和,古代君子和而不同,不同见解与学说之间能保持和平共处、和谐互进。“履中”指履行不偏不倚的中道。这反映了古代君子的处世哲学。该门门栏板为双龙拱寿剔雕图案,将本来的双龙戏珠图案的珠纹改为团寿字纹,门棂为瓶形直棂,取“瓶”与“平”的谐音,象征平安如意。
北墙券门门额的“恩承北阙”
第二种券门亦阴刻四个楷书字,只是内容不同。这里题的是:“恩承北阙”。“北阙”是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是大臣等候朝见或上书奏事的地方,后通称帝王宫禁为北阙,“恩承北阙”就是指房主或房主祖先曾经承受过帝王及朝廷的恩泽,故标于门额,以表示不忘君主的浩荡皇恩,并借此光耀门庭于乡里。该门的门栏板也是双龙戏珠纹剔雕图案,也是把其中的珠纹改为团寿字,门棂则采用简洁的直棂形式。
现在谈谈慕江民居的室内装修与雕饰
慕江民居的室内装修与雕饰可谓是雕梁画栋、花窗绮户,极尽装饰之美!是迄今所见的新余民居中装饰最为集中、最为丰富、美妙的民居之一。一般民居是以天井分割院落,如果设置两个天井,就应该有三进院落,而慕江民居不分院落,将两个天井设置于范围不大而又方整的空间中,分置于房内的前后部位,可谓高度浓缩,具有聚珍之美!
这里的天井,特别是房内前部的天井做得非常精致,天井井口下的枋板采用月梁造型,枋板中雕有变异的双龙戏珠纹。它与传统的双龙戏珠纹稍有不同,这里的龙纹大胆写意而又活泼率真,身体卷曲变形,与蔓草纹完全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纹饰——草龙纹;中间的圆珠则雕成了团寿字纹样,这是对双龙戏珠纹的创新与发展,由双龙戏珠纹抽象变形为草龙捧寿纹,显得更加活泼而富有张力。
这里的天井井口四周设有卷棚天花,井口的四角垂柱不像新余其他地方的古屋做成垂莲柱的造型,而是雕成了香球的造型。香球本是古人用金属编织的笼炉式随身佩戴之物,其中充以香料,常配以结带式流苏装饰,挂于胸前或腰间,用于薰香。
也许有人会问传统中国人为什么不用香水而用薰香呢!这是因为中国是古代世界最浪漫优雅的国度,中国人是素食为主,没有什么体味的,也是不用香水的。当今某些中国人盲目崇拜的意大利、法国,特别是法国首都巴黎,不是从来就是最浪漫的地方,未来也不一定是最浪漫的地方!中世纪的巴黎拥挤、肮脏甚至恶臭,远非唐都长安和宋都汴京那么浪漫,所以法国人发明香水来驱除自己身上的异味。传统中国人从来不喷洒香水而是焚香而薰或佩戴香球而薰,人体是隔着衣物环境而接受薰染的,不是像现在用香水直接洒在身上,古代最浪漫的地方是在中国,在于用薰香薰染一切的中国人。
所以香球作为人们珍爱之物。后来演绎成了“流芳百世”的吉语符号,垂柱雕成香球形状也是取其“流芳百世”的寓意。天井井底青砖墁地,井壁凿有古钱纹排水眼,意为财源象水一样长流不息。
井壁的古钱纹排水眼
慕江民居与一般新余乡村祠堂、民居的不同之处是使用了顶棚,顶棚隔断上下,顶棚既可以阻挡梁架上落下灰尘,又有助于室内保持一定的温度,同时还起美化作用,使室内有一个完整的空间。况且这里的顶棚中心向上凹进一米左右,采用了透雕拐子龙团寿纹天花,顶棚四边衔接井口花纹透雕长条形花板,花板下穿木采用月梁形式,穿木两边的梁头饰有蔓草纹,中间雕有“福”字。
这是慕江民居的介绍文章,收录于末学作为副主编参与编撰的《凝固的乐意——新余古建筑实录》(年2月江西科技出版社出版)
顶棚与透雕天花过渡之处,设有月梁形枋板及梁托,枋板的梁头为蔓草纹,梁托亦饰有蔓草纹。慕江民居还设有阁楼,阁楼帘架的花窗为回形灯笼框。室内过门的横披窗有的饰有斜方格嵌花纹,窗下的门枋雕有月梁形开光图案,图案中心为髹金花朵。
这里的板壁上端雕饰也很丰富,有的四角的角花为蔓草纹,中心则为展开的画轴形横披开光图案,图案为一簇青竹。有的板壁上部四角角花亦为蔓草纹,中间为柿蒂形开光图案。
如果从慕江民居槅扇门窗来看,它的纹饰最为精细,大概可分为以下七类: 类槅扇上绦环板为蔓草拱莲纹,槅心为龙花拐子嵌八角形髹金开光图案,该槅心图案四边饰有套云拐子纹,中心为八角形开光图案,开光八角之边缘为忍冬纹,中心是团寿字,
水北慕江民居12下绦环板则饰有《四季有余》木雕
下绦环板则饰有《四季有余》木雕。该图案雕出四条水草中觅食的鱼儿,取“鱼”与“余”的谐音,作为四季有余的象征。
水北慕江民居06上绦环板为折枝海棠纹,槅心为拐子龙纹,槅心中间为“太平有象”开光图案
第二类槅扇又分为二种, 种槅扇的上绦环板为折枝海棠纹,槅心为嵌花形结子的拐子龙纹,槅心中间有个大象开光图案,寓意是“太平有象!”下绦环板为人物故事木雕;
水北慕江民居07草龙拱寿纹,槅心为回形拐子龙纹,绦环板为奕棋图
第二种上绦环板为草龙拱寿纹,槅心为回形拐子龙纹,该槅心与上述槅心不同,它不是透雕的,而是采用减地雕法刻成的,它的下绦环板为梅花树下奕棋图,图案中两位高士坐在一棵大树之下,在石桌上摆开围棋对奕,一位侍童在旁升炉煮茶,反映了古代文人士大夫追求心灵自在的闲适生活情调,美中不足的是人物头部可能在文革中被铲掉,以致头面模糊。
上绦环板为对称的蔓草纹,槅心为冰竹纹
第三类槅扇上绦环板为对称的蔓草纹,槅心为冰竹纹,冰则喻为冰清玉结,品节高尚;竹子则被中国人历来视为吉祥物。它的下绦环板雕有飘带所系的宝瓶、画轴等杂宝图案。
上绦环板为草龙纹,槅心为瓶形直楞纹,中间嵌有铜钱纹开光图案,
第四类槅扇上面的横披窗四角角花为卷草纹,中间为外带如意形花瓣的圆形福字纹开光雕饰图案,它的上绦环板为蔓草纹拱托下的牡丹图案。槅扇的槅心四周边框为花草拐子纹,槅心置有瓶状嵌钱纹棂条,这一类槅扇还有一种槅心为冰竹嵌髹金花纹的槅扇图案,下绦环板则为瑞兽图。
上绦环板为折枝双菊纹,槅心为是拐子龙纹灯笼框架下的凤首花草纹,
第五类槅扇是灯笼框系列,此类槅扇又可分为四种图案。 种槅扇门上的门枋四周为蔓草纹,中心为“福”字开光剔雕图案,“福”字外圈饰有既似如意头又似莲瓣的花瓣。门枋之下槅扇门的上绦环板为双菊纹,雕有呈曲线状起伏的花枝及花枝上的两朵菊花。槅心为龙花拐子纹灯笼框,槅心为是框架下的凤首花草纹,槅心四边各有一凤首,其形状呈现出上下两边凤首相顾含情的动感画面,遗憾的是槅心中间的长方形开光图案脱落,不知道原来是什么纹饰。它的下绦环板也是人物故事木雕;其雕刻手法好像不是透雕,可能是剔雕或贴雕而成的。剔雕又称剔地雕,明清称采地雕,即将主题图案以外的空地凿剔去,使主题形象立体化的手法。贴雕则是用锼条锯将花纹图案锼出,然后胶贴在板面上的一种木雕手法。是明代时从采地雕中发展而来的工艺,它具有省工力,又可以将不同木色组合在一起,从而变换同一单调的呆板气氛的优点。它的下绦环板则为人物故事剔雕图案。
第二种槅扇门上的门枋雕刻与 种相同,也是圆形“福”字开光图案,上绦环板则为缠枝花卉纹,槅心为龙花拐子纹灯笼框,其雕刻手法为剔雕或贴雕,下绦环板为人物故事剔雕图案。
第三种槅扇上绦环板为剔雕团寿字纹,槅心则是龙花拐子纹灯笼框,其手法亦为剔雕或贴雕。
第四种槅扇槅心为透雕回形拐子嵌花纹灯笼框。
第六类槅扇槅心为拐子龙嵌双环、方胜纹。方胜,古时作为“祥瑞之物”装饰于妇女发髻,用以压胜避邪,并取意“优美”、“优胜”。方胜纹是以两个几何菱形压角相叠组成的图案,一方面取“胜”的吉祥寓意,另一方面取其形的压角相叠,寓意“同心”。它的绦环板为剔雕梅花纹,这里使用梅花纹,有着深邃的含义。
第七类槅扇上绦环板为卷草纹,槅心为拐子龙纹,中间嵌有圆形瓶花开光图案,其雕刻手法为剔雕或贴雕。
第八类槅扇上绦环板为草龙纹,槅心为瓶足状直棂窗,中间嵌有铜钱纹开光图案,
此外,慕江民居其他绦环板雕图案也非常有特色,有《周敦颐爱莲》、《白蛇传故事?许仙借伞》、《伯乐相马》、《四时花鸟瑞兽纹》等木雕。
现在说说水北攀龙坊民居
在渝水区水北镇水北村委会有一个水北自然村,在该村范围之内,又有5个小村毗屋相连,即胡家、邓家、攀龙坊、都宪地、楼下。攀龙枋民居就在攀龙坊这个小村之中。这里虽然村小,但文化积淀深厚,留下了多栋古民居,其中保护 的是攀龙坊宗祠。
现在谈谈攀龙坊宗祠
攀龙坊宗祠是民间传统宗祠的建筑形式,其建设形式以抬梁式构架为主,该构架又称叠梁式、梁柱式,它还揉合了一些穿斗式构架的合理因素。攀龙枋宗祠梁柱粗大,中跨采用了抬梁式构架以扩大空间,两个山面基本上也是抬梁式结构,只是它吸收了穿斗式的一些合理手法,在两个山面的中间都设置了一根落地柱,以增强山面的抗风能力。
从建筑的入口来看,攀龙坊宗祠的大门前面有一个与房屋面阔同宽的前廊,门口不远处可看到官帽形的下马石,虽然斑剥磨损,苔茸丛生,但仍透射出一种古拙之气!前廊顶上横跨在中央开间檐柱的骑门梁,素面无纹,古朴苍劲,梁的中部微微向上,类似月梁的形状,前廊后的明间与左右次间的门楣上共有10颗门簪,左右次间各有3颗门簪,中间的明间则有4颗门簪,门簪的簪头雕有菊花、宝相花等图样。支撑明间骑门梁的两根檐柱之下顶有柱础,柱脚之下与柱础之上设置有双层石质柱以防雨防潮,上层柱为扁鼓形,下层柱为圆柱形,柱之下加有八方座形式的柱础。仰头上视,门廊采用的是轩顶(又称卷棚顶)的做法,轩顶的草龙纹梁架,以剔地雕的手法,雕有双龙戏珠的图案。该祠是旧房挂新匾,正中开间的门楣上悬挂棕黑色匾额,匾面四周勾有浅绛色的边框,匾面正中右起横书“攀龙坊”三个浅绛色行楷大字,匾面右侧有“公元一九九零年”的浅绛色竖列落款。
攀龙坊宗祠共设有四进三天井,有的天井井口两侧檐顶上又建有左右对称的阁楼,阁楼亮窗为瓶足状直棂窗,这是它不同于其他民居天井的奇妙之处。第四进地面比前三进地面抬升了半米多高,似乎有祝愿家人高升之意。 个天井后的横梁,也就是第二进明间的横梁,也采用了月梁的形式,中部梁体微微向上拱起。撑住房梁的两根立柱与横梁交角之处设置了回形花牙子,它以回纹组成空棂花板,是一种纯装饰性的构件。这两根立柱上部前端皆有一个雕花的弧形撑栱。由于天井四周湿气重,为了防雨防潮,这里的两根立柱的柱础也与大门的柱础完全一样,皆是套有双层石木质的八方座的形式。
该祠梁柱粗大古拙,梁枋间装饰也有一些特色。例如鳌鱼形撑栱。该栱表现出整体呈“S”形弯曲的鳌鱼之形,尾在上头在下,燕尾般分叉的鳌鱼尾撑住雕有花纹的挑栱,通过挑栱承载螳螂形桃尖梁梁托传递下来的重量。在鳌鱼形撑栱的造型中,鳌鱼弯身回首,其脖子紧贴柱子,鳌鱼头则张口向外,显示出它的动感与力度!鳌鱼以线刻为主,辅之以剔地雕,栱体表面的鳌鱼鳞片分明,栩栩如生。
总而言之,以象征神水以避火殃的鳌鱼造型,一举三得,既有建筑力学上的作用,又有建筑美化的功能,还有文化上求吉避凶的厌胜之义。而在承托鳌鱼形撑栱立柱的另一侧柱面,也就是在撑栱的垂直方向,则又有一根横梁,横梁与柱子交角处则设置了一个梁托,梁托的位置与鳌鱼形撑拱一样高,梁托被做成卷草纹的形状,而梁托两侧的平面上又以线雕与剔地雕的手法雕有卷草纹。还有一些位于天井旁的立柱,一面也设置了鳌形撑栱,只是栱面雕有花鸟纹而不是鳌鱼的鳞片与鳌头,撑栱也是通过挑栱承载螳螂形挑尖梁梁托承载从挑尖梁上传下来的荷载,而在这根柱子另一面的梁柱交角处却饰有回形花牙子。
梁上瓜柱(又称童柱)的装饰也很美。它两边的角背(扶持木)呈板状伸展,犹如驼峰之状,剔地雕有花草纹。它的做法与木结构中真正的驼峰不一样,真正的驼峰是象骆驼之峰的柁墩,在两层梁枋之间起到垫托的作用,而这里仍是瓜柱起垫托的作用。还有祠内的一些柱础,因为不象大门口檐柱柱础和天井旁的柱础一样暴露在风雨之旁,所以柱础的高度要矮一些,构造也简单一些。它的柱脚之下只有一层鼓形石质柱木质,柱木质之下也垫有八方座。有的柱础因为上端的柱子附有长长的木条,而作为柱子护耳的木条一直包裹、延伸到柱木质的位置。
现在说说攀龙坊小村的其他民居
在攀龙坊这个小村,除了攀龙坊宗祠之外,还有一些装饰颇为精致的古民居。例如有的古民居槅扇的槅心采用了“一马三箭”窗的形式。这种窗子所有棂条为方形断面,同时在纵列的直棂上、下部分横置三根棂条,故称“一马三箭”窗。而该民居对“一马三箭”窗有了自己的创新,它在纵列直棂的中段还横置有七根棂条,并在中段直棂与横棂的中部相交的中心位置,进行变化交错,拼合成了一个龟锦纹的图案。龟纹在古建筑中具有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龟的神性在远古就得到崇拜,被视为神灵、长寿的象征。
又如有的民居室内采用了斗八藻井(即八角藻井),天井虽然残破,但基本形状还在。该斗八藻井藻井下所有花板皆用木棂条拼成各类透空图案,它的侧面花板为井口字纹;而正面的花板纹样则分为三栏,中栏为方胜纹,左右栏既对称,又完全一致,皆是井口字纹。再如有的民居槅扇槅心为金钱如意纹直棂窗,四面窗框内侧饰有漏雕方胜纹和花形结子。
现在谈谈水北官陂民居
水北官陂民居位于官陂村,据说是一位姓简的人建造的,始建于宋代。
官陂民居坐向为坐东偏北18度,朝西偏南18度,基本上属于坐东朝西方向。该民居现存四进,共有三个天井,它采用的是混合构架,即叠梁式(又称抬梁式)与穿斗式混合使用的构架形式。抬梁式构架用于中跨,以获得较大的空间;穿斗式构架用于两个山面,既节省木料,又使山面牢固,增强其抗风性能。
当我们走近官陂民居,稍抬头就可以看到横跨在房屋门厅中央开间檐柱间的大梁,这就是骑门梁,这里的骑门梁素面无饰,梁体向上弯曲。它的做法与一般的月梁造型稍有不同,一般的月梁是稍有弯曲,这里的骑门梁拱弯得更厉害。
水北官陂民居骑门梁拱弯得很厉害
如果抬头仰视,可以看到雀替与门簪。雀替雕饰有忍冬纹,忍冬是蔓生植物,忍冬花即金银花。这里的门簪均匀地分布于房屋的明间、南次间和北次间,每间三颗,共有九颗门簪,门簪的正面为花瓣形,花形颇似菊花。当我们将眼光下视,可以看到大门之下的下槛两端,各有一石质的墩,叫门枕石,借以承托大门转轴的下端之用,该石三面作了如意头纹的线脚处理。走进 进后,北侧有一个鼓架,架上置有大鼓一面。
官陂民居的梁枋完全露明不作任何遮盖,愿意展示建筑本身的构架之美!梁枋之间设有柁墩、瓜柱。两层梁枋之间用作垫托的构件称为柁墩,它的功能就是将上一层梁枋的重量传递到下一层。一般的柁墩其高都小于本身之长宽,但有时两层梁枋的空间较高,使柁墩之高大于本身长宽,方整的垫木变成直立的短柱,即称为瓜柱。这里的瓜柱的柱脚四周加工成花瓣形。除此之外,还有卷草纹梁托,梁托的位置和功能与雀替相同,在梁枋两端之下起垫托的作用,所以也称梁垫。
官陂民居中的梭柱
官陂民居斗栱也有自己特色,有的斗栱在方形栌斗上出跳两层斗栱,栱心竟沿着进深方向插入圆梁,这与一般的一斗三升的做法不同。此外梁柱间还出现三层丁头栱层层叠托的现象,上一层的栱臂比下一层的伸展更远,最上一层伸展得最远,并雕成了卷草纹的图样。室内木柱成列,有的柱子采用了梭柱的做法。梭柱是柱子采用上下卷杀或上段卷杀的方法,使柱子略似织布的梭子。梭柱为早期的一种柱式,宋以后已少见。如今能在官陂民居中见到梭柱,真是令人大开眼界!
官陂的柱础也象它的梁柱一样丰富多彩,所有柱础上端都采用了柱这类防潮构件。所谓柱,是柱脚下、柱础上的木垫块,它的木纹都是水平方向的,这样可防止潮气顺着柱体的木纹上升。官陂民居的柱非常厚实非常大支,甚至大于下面石头的柱础。而且它的柱木质都是双层的,呈束腰状,皆置于石制柱础之上,有的柱雕成覆莲纹,有的两层皆雕成蔓草纹,有的两层皆为菊瓣纹,有的上层为仰莲纹,下层为忍冬纹,还有的柱上为素盆状、下为忍冬纹。这里的纹样皆有吉祥含义。这些柱纹样有着沧桑岁月形成的包浆,表面泛着迷人的幽光,让人有一种亲切的历史穿越感!
通观官陂民居梁柱粗大健硕,筋缠骨结,老纹纵横,既没有浮光,也无火气,显示出木质的本来之美,显示出大道的冲和之美!予人以古老苍凉的审美悦感!再结合梭柱的设置现象,说明该建筑是年代比较久远的建筑。该建筑经过后世的改建,加上年久失修,到了年11月我们市*协文史委为撰写《凝固的乐意——新余古建筑实录》进行调查的时候,它已经残朽不堪了!部分屋顶已被掀落,整座建筑岌岌可危,亟需抢救、保护。
作者介绍:
聂朋,字智影,博客、论坛昵称为虚空夜点头或虚空粉碎。这是一个被认为对文化和艺术颇有感觉的心灵独立之人;一个永远在路上的思索者。既是一个体制外的画者,又是一位业余摄影人。大学毕业后,先是在博物馆工作二十年。在此期间,先是调入市委*校从事历史教学,返回博物馆工作后一度借用到江口风景区(仙女湖前身)开发办负责宣传工作,后又到*协文史委工作十余年,曾任文博系列副研究馆员、副馆长,现为江西新余市*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副主任,兼任省旅游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省作协会员、市*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市*协常委、新余学院客座教授。长期从事文史、古建筑、古代服饰、历史名人及传统文化的探讨或研究,兼及旅游调研、风景策划、景点命名、景区评估及文史资料工作,擅长影视评论及文化散文的撰写。曾以副主编的身份参与《凝固的乐章——新余古建筑实录》、《新余历代名人》、《新余古今人物》、《新余文物与考古》、《古今联赋话新余》、《非遗图典——新余文化密码》等新余*协文史资料专辑的编撰工作,并自费出版《新余旅游文化研究》一书。近年又热心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与宣讲工作。曾在南昌师范学院、江西工程学院、新余学院机械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等单位宣讲《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在新余电视台旅游文化频道《仙女湖讲坛》录播了30余集关于新余历史文化的讲座。在新余明德书院讲授《中国历代服饰图样解析》和《禅宗文化漫谈》,受到广泛好评。对历史和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有独特的见解,对旅游开发有自己的主张。由于多年的沉淀积累、现今的有感而发甚至是刹那的灵光一现,都将会在“虚空夜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