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大阅读ldquo人必上r

皮肤科医生程少为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201217/8505703.html

晚秋初冬

德富芦花

自读导引

这是一幅凄美的晚秋初冬图。作者写落叶,写寂静,写清净,写夜晚,笔触细腻,文字古雅,很有韵味。

名言警句

1.对窗读书,周围悄无人声,虽身居都市,亦觉得异常的幽静。

2.秋风在如海的天空里咆哮。

霜落,朔风乍起。庭中红叶、门前银杏不时飞舞着,白天看起来像掠过书窗的鸟影;晚间扑打着屋檐,虽是晴夜,却使人想起雨景。晨起一看,满庭皆落叶。举目仰望,枫树露出枯瘦的枝头,遍地如彩锦,树梢上还剩下被北风留下的两三片或三四片叶子,在朝阳里闪光。银杏树直到昨天还是一片金色的云,今晨却骨瘦形销了,那残叶好像晚春的*蝶,这里那里点缀着。

这个时节的白昼是静谧的。清晨的霜,傍晚的风,都使人感到寒凉。然而在白天,湛蓝的天空高爽,明净;阳光清澄,美丽。对窗读书,周围悄无人声,虽身居都市,亦觉得异常的幽静。偶尔有物影映在格子门上,开门一望,院子的李树,叶子落了,枝条交错,纵横于蓝天之上。梧桐坠下一片硕大的枯叶,静静躺在地上,在太阳下闪光。庭院寂静,经霜打过的菊花低着头,将影子布在地上。鸟雀啄含后残留的南天竹的果实,在八角金盘下泛着红光。失去了华美的姿态,使它显得多么寂寥。两三只麻雀飞到院里觅食。廊椽下一只老猫躺着晒太阳。一只苍蝇飞来,在格子门上爬动,发出沙沙的声响。

内宅里也很清静。栗、银杏、桑、枫、朴等树木,都落叶了。月夜,满地树影,参差斑驳,任你脚踏,也分不开它们。院内各处,升起了焚烧枯叶的炊烟,茶花飘香的傍晚,阵雨敲打着栗树的落叶,当暮色渐渐暗淡下来的时候,如果是西行,准会唱几首歌的。暮雨潇潇,落在过路人的伞盖上,声音骤然加剧,整个世界仿佛尽在雨中了。这一夜,我默默独坐,顾影自怜。

月色朦胧的夜晚,踏着白花花的银杏树落叶,站在院中。月光渐渐昏暗,树隙间哗啦哗啦落下两三点水滴——阵雨,刚一这样想,雨早已住了。月亮又出现了。此种情趣向谁叙说?

月光没有了,寒星满天。这时候,我寂然伫立树下,夜气凝聚而不动了。良久,大气稍稍震颤着,头上的枯枝摩戛有声,脚下的落叶沙沙作响。片刻,乃止。月光如霜,布满地面。秋风在如海的天空里咆哮。夜里,人声顿绝,仿佛可以听到一种至高无上的音响。

鉴赏指津

《晚秋初冬》选自日本作家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这本集子里的文章大多写于19世纪80年代末,陆续发表在日本的《国民新闻》上,并在年由东京民友社结集出版。德富芦花说:“题目定为‘自然与人生’,并不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论证大地和人类的关系,只不过是将几页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生的写生文字公布于众罢了。这些文字都是作者经过耳闻目睹,心中有所感,随即亲手直录下来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以一种静观自然的态度来写作的,他敏感的细微的观察,极富美感的文字表达,蕴含着作者对自然深切的热爱,朴素而富有诗意。《晚秋初冬》用细腻的笔法真实地展现了一幅凄美的晚秋初冬图景。作者通过自己细致的观察和独特的视角,用时间的转换来反映同一环境中景物的变化,逼真地描绘出晚秋初冬的自然景象。

段写落叶。作者首先交代了时间和空间,时间是“霜落”而且是“朔风乍起”,空间是庭院,院子里是一棵枫树和一棵银杏,然后是落叶的状态,它们的叶子因为风而“飞舞”。作者用了贴切的比喻(“像掠过书窗的鸟影”)和形象的描述(“使人想起雨景”),来区分白天和夜晚落叶给人的感受,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看到霜后风起时树叶纷飞的图景。接下来,写一夜的秋风过后,晨起时庭院里的景象,地下铺满落叶,“遍地如彩锦”,而枝头却是“枯瘦的”,只剩下“残叶”的“点缀”,一夜之间便由“一片金色的云”而变得“骨瘦形销”,这样的描写具有让人直接感受季节变化的视图效果。

第二段写寂静。作者从多个角度来写晚秋初冬的静谧。天空、阳光、树木、枯叶、菊花的影子、鸟雀的残果,一切都悄无声息。这时,也许两三只觅食的麻雀会暂时打破院里的宁静,但如果连苍蝇在格子门上爬动的沙沙声都能听见,那就足以显示周围的寂静了。这里作者是通过动态的描写来衬托静态的景物,以动写静,则静之愈甚。

第三段写清静。虽然也是写静,但与第二段相比角度不同,一是写夜晚的静,树影斑驳,炊烟升起;二是写雨中的静,雨打落叶,暮雨潇潇;三是写人的静,“默然独坐,顾影自怜”。由物及人,表现的是一种宁静致远的超然心态,结尾处能使人感受到作者孤寂的内心世界。

第四段写夜景。先写月光,由朦胧到昏暗,再到月光消失、寒星满天;再写夜气,由“凝聚而不动”到“稍稍震颤着”,再到戛然而止。面对此景此境,作者竟隐隐然“听到了大自然至高无上的声音”,那是作者心中的天籁之音,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心底涌动着的空寂之情,那份澄澈枯淡的孤绝之美,当它们无法用言语表达时,只能用心去揣摩和体会。

《晚秋初冬》整篇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捕捉生活中每一值得感叹的瞬间,笔触随着周边事物的变化而静静地游移,显现出一种宁静状态下平和的心态和哲人般的沉思,从中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孤寂、感伤而又从容、豁达的心境,更能体会到他对自然的热爱。

从艺术手法来看,有如下特点:

一、构思新巧,结构谨严。作者采用了小节分段形式,每一小节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它们之间有时空的推移,有日月星辰的交替衔接,由风吹树梢、雨打落叶的外界静观到参禅一般的内心思索,让读者能更深地感触到秋天的变化和秋思的绵长。

二、笔墨灵秀,动静结合。作者在静态的心境中描绘自然界的动态,在动态的景物变化中体现宁静的心态,通过白昼的静谧、庭院的寂静、内宅的清静、月夜的宁静来衬托内心世界的清静和寂寥,又通过落叶、生灵、炊烟、阵雨等富有生机的自然景物,奏响了一曲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自然乐章。如第三段,静的是栗、银杏、桑、枫、朴等树木的落叶,满地树影和“我”孤独的心;而动的则是升起的炊烟,飘香的茶花,敲打落叶的阵雨。

三、手法多样,语言优美。一是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形象、贴切地表现了深秋之景,如飞舞的树叶“像掠过书窗的鸟影”“残叶好像晚春的*蝶”“秋风在如海的天空里咆哮”“银杏树直到昨天还是一片金色的云,今晨却骨瘦形销了”“经霜打过的菊花低着头,将影子布在地上”等;二是色彩丰富,红叶、金云、*蝶、白云、黑夜、月夜、蓝天、炊烟、银杏等等,使人感觉到了秋天的绚丽多彩;三是语言凝练,富有诗意,整篇文章就像一首优美的散文诗,表现了自然界的丰富变化和作者内心充满虚幻的想像。

资料链接

一、名家评价

德富芦花对于景观极富敏感,体察细微,描绘清奇。

——摩罗

德富芦花用文字为自然画像的作家,他自然的出色专注,将让每一个阅读《自然与人生》的读者顿悟:我们功利之外的世界多么亲切美好。

——苇岸

这部作品(指《自然与人生》)连同岛崎藤村的《千曲川风情》、国木田独步的《武藏野》等一起,依然被当作日本近代散文随笔文学的典范。

——陈德文

二、作者简介

德富芦花(—),日本 作家。生于熊本,贵族家庭。18岁皈依基督教。一个富于民主思想的人道主义与自由主义者。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不如归》《回忆》《黑潮》,自传小说《富士》4卷,随笔集《自然与人生》《蚯蚓的梦呓》。

日本文学一向就有对大自然的热烈歌颂的传统,在日本文学里,自然比人受到了更大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jiaojinpana.com/bpfb/99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