祺云法师推荐有声读物中国佛教史第三卷

祺云法师推荐有声读物

《中国佛教史》

第三卷

79

第六章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

第三节

南北朝时期

中原北方地区的佛教艺术

庆阳南北石窟寺

北石窟寺位于庆阳西峰镇二十五公里处,南石窟寺位于泾川县东北王家山。北石窟寺始建于北魏永平二年(年),西魏、北周、隋、唐、宋各代续有开凿。现存窟龛二百九十五个,雕像余躯。北魏洞窟平面多作方形或长方形,窟顶为平顶、覆斗顶或低穹窿顶。窟内凿三龛或中心柱。窟为泾川刺史奚康生于永平年间开凿的大窟,平面长方形,覆斗顶,三壁下部低坛上,布列高八米的七佛立像,是国内北魏石窟中的佼佼者。立佛间雕夹胁菩萨十躯。前壁雕交脚弥勒菩萨二身,乘象普贤菩萨和三头四臂阿修罗天坐像各一身,千佛浮雕32身。窟顶西壁浮雕长十五米、高二十米的大面积萨埵太子饲虎本生故事,门外雕金刚力士和狮子(注:《魏书·释老志》:“释迦前有六佛,释迦继六佛而成道,处今贤劫文言,将来有弥勒佛,方继释迦而降世。”说明七佛与弥勒的前后继承关系。因此,第窟等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北魏流行的《妙法莲华经》中释迦继过去诸佛出世,释迦入灭后弥勒出世说。)。

南石窟寺原有洞窟二十多个,现存较完整者仅大佛窟一处。平面长方形,覆斗顶,三壁下部设高坛基一周。造像题材为七立佛、弥勒等,窟顶四坡浮雕佛传故事。窟中永平三年“南石窟寺碑”为“使持节督泾州诸*事,平西将*兼华泾二州刺史,武安县开国男奚康生造”。

陕西区

陕西省石窟开凿时代大都较晚,多为七世纪以后的遗存,是中原北方地区晚期石窟较集中的一区。其中,开凿于初唐的耀县药王山石窟,现存北魏、西魏、北周、隋等历代造像碑、碑刻二百余方(注:耀生:《耀县石刻文字略志》,《考古》,年第3期。)。

其中,同时镌刻佛、道像的一些造像碑,尤为引人注目。北魏始光元年(年)佛弟子魏文朗“造佛道像一伛”造像碑,碑上部作龙首圆拱龛,龛左右各凿一屋形龛,左龛中雕一斜身而坐蓄须道士,右龛中雕一结跏趺坐佛。碑下部博山炉侧供养人行列中,有一女供养人题名为“道女”。

此外,北魏太和二十年(年)姚伯父“敬造皇先君石像一伛”碑,西魏大统十四年(年)邑子七十人“造大道如来二圣”碑,北周保定二年(年)佛弟子李昙信兄弟“敬造释迦太上老君菩萨石像一伛”等北朝造像碑都是融佛、道造像于一碑,而且多为佛弟子出资雕造的。这就为研究我国早期道教造像和佛、道两教交融的又一实例。

道教造像出现较晚,存世不多。《隋书·经籍志》记北魏太武帝为道士寇谦之

于代都(平城)东南起坛宇……刻天尊及诸仙之象,而供养焉。

这是文献中对道教造像的较早记录。上述始光元年魏文朗造佛道像,是现知道教造像有明确纪年的最早一例,正与史籍上寇谦之平城天师道场造天尊像的时代相吻合。很显然,早期道教造像是在佛教造像的影响下产生的。

晋豫及其以东区

晋豫及其以东地区在我国佛教艺术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各种佛教遗迹不仅数量多,而且创始时间较早。因为,这一地区是当时*治、经济、文化中心——首都平城、洛阳、邺等的所在地。这一地区石窟的承袭关系清楚,发展脉络分明,充分体现了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具体过程。

五、六世纪北魏皇室显要开凿的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和河南巩县石窟是这一地区石窟发展的主流。沿续此主流的重要石窟,有六世纪中期开凿的邯郸响坐山石窟和六、七世纪开凿的太原天龙山石窟。至于五、六世纪开凿的义县万佛堂石窟、渑池鸿庆寺石窟、济南*花岩石窟和七世纪开凿的安阳宝山石窟,都与这一主流石窟有密切关系。

开凿较晚的一些石窟,如六世纪后期迄八世纪开凿的益都云门山和驼山石窟、六世纪迄九世纪开凿的固原须弥山石窟等也都具有不同的重要意义。种种迹象表明,都城地区主流石窟的发展对当代及后代石窟的演变,都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1.佛塔建筑

塔,译作窣堵波、支提、浮屠等,原为印度一种主要的佛教建筑,晋以后创造出“塔”这一名称(注:慧琳著《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七《音妙法莲华经》中,谓塔:“梵云窣堵波,此云高显,制多此云灵庙,律云塔婆,无舍利云支提。今塔即窣堵,讹云塔。古书无塔字,葛洪字苑及切韵,塔即佛堂、佛塔,庙也。”)。塔的本义有二,既为聚相方坟,同时,亦为佛庙、佛堂。在瘗藏舍利方坟的意义上《一切经音义》卷二十《音大方广佛华严经》中,释刹字说:

梵言差多罗,此译云土田……此译云竿,人以柱代之,名为刹柱,以安佛骨,……以彼西国塔竿头安舍利故也。

佛舍利原来藏在塔刹中。玄应的这一解释,应该说代表了晋以来以迄北朝人们对塔的看法:塔是寺院的主体,寺院以塔为中心而构建,塔即佛殿。这种情形,与唐以后塔立寺旁,宋以后塔立寺后,佛殿成为寺院主体不同。

中国正史上首次明确记载兴建佛寺的《三国志·吴志·刘繇传》,记述笮融“大起浮图祠”时说:

以铜为人,*金涂身,衣以锦采,垂铜槃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人,悉课读佛经。

很明显,这座可容三千人的浮图祠(佛寺),就是内有佛像的佛堂宝塔,是木结构,其作用是供僧俗礼佛诵经礼拜之用。

现存佛塔的最早实物,当推酒泉、敦煌出土的北凉石塔。塔作印度窣堵波式,底层为八角柱形,中层作圆柱形,顶层置覆钵。塔身刊刻佛经,应是一种经塔。这是早期塔的形制。

文献中造石塔的最早记录是东晋兴宁二年(年),沙门慧力于瓦官寺造石多宝塔。(《弘赞法华传》卷一)塔已泯没,难究其形制,但现存北朝塔多为方塔,楼阁式。

曹天度造千佛石塔

这是一座楼阁式石塔,实物原存山西朔县崇福寺内。塔作九级,方形,下有宽大的台基。 层单檐顶,四面造龛,正龛中雕一佛二菩萨,背龛中雕释迦、多宝佛并坐像。自 层以上逐渐内缩,每层雕二至四排小坐佛。各层四角凿方柱, 层正面方柱作“双阙”形式。塔刹作相轮五重,上有摩尼宝珠。底座正面,浮雕博山炉、二供养比丘和双狮,两侧有男女供养人各十人。底座背后刻造像题记,内记“天安元年(年)岁次鹑火”,宫内小臣(内小)曹天度为“亡父、亡息”于平城造此石塔(注:史树青:《北魏曹天度造千佛石塔》,《文物》年第1期。)。

天安元年,正值平城昙曜五窟开凿伊始,此塔雕刻精细,是现存北魏最早的佛教遗物之一。令人感兴趣的是,石塔塔身于抗日战争期间被掠往日本,原藏东京帝国博物馆,抗战胜利后归还中国,后藏台北历史博物馆。塔刹至今完整保存在朔县祟福寺内。可以试想,祖国统一之日,将是宝塔珠联璧合之时。

永宁寺塔基

北魏崇佛,远盛前代。据《魏书·释老志》记载,正光以后,全国佛寺三万有余,僧尼二百万,都城洛阳有寺一千三百六十七所。《洛阳伽蓝记》所记洛阳城内四十余所重要佛寺中,首推熙平元年(年)灵太后胡氏所立的永宁寺。

这所曾被菩提达摩叹为“神功”,自云“阎浮所无”、“极佛境界,亦无有此”的佛寺,也是以佛塔为中心营建的。《洛阳伽蓝记》卷一记述:

中有九层浮图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有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刹上有金宝瓶,容二十五石。宝瓶下有承露金盘三十重,周匝皆垂金铎……浮图有九级……浮图有四面,面有三户六窗,户皆朱漆,扉上有五行金钉……殚土木之功,穷造形之巧。佛事精妙,不可思议。绣柱金铺,骇人心目。至于高风永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余里。

这样一座九级楼阁式木塔,北魏末永熙三年(年)遭火焚,地面建筑荡然无存。年考古工作者钻探清理塔基(注:《北魏永宁寺塔基发掘简报》,《考古》年第3期。),获得一批资料。

祺云法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jiaojinpana.com/bpfb/99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