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镇馆之宝系列中国国家博物馆

白癜风治疗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video_bjzkbdfyy/

01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可追溯至民国元年(年)所成立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

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组建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

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完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新馆建筑保留了原有老建筑西、北、南建筑立面。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有藏品数量万余件,涵盖古代文物、近现当代文物、艺术品等多种门类。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

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是祭器礼器,年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塔拉遗址。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墨绿色,高26厘米,完整无缺,体蜷曲,呈“C”字形。吻部前伸,略向上弯曲,嘴紧闭,有对称的双鼻孔,双眼突起呈棱形,有鬣。龙背有对称的单孔。龙身大部光素无纹,只在额及鄂底刻以细密的方格网状纹,网格突起作规整的小菱形。

被誉为“三星塔拉红山文化玉龙”,也称为“中华第一龙”。

年8月19日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于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为新石器时代前期陶器,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是一种特制的葬具。

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

年5月25日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年1月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年出土于河南省临汝县(今汝州市)阎村。。

器腹外壁的一侧就是著名的鹳鱼石斧图,约占缸体表面积的一半,画面真实生动、色彩和谐、古朴优美,极富意境,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面积最大的一幅陶画。

年被国务院确定为64件不可出国展出的珍贵文物之首。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陶鹰鼎

新石器时代陶鹰鼎为新石器时代后期仰韶文化陶器,年出土于陕西省华县太平庄一座成年女性墓葬.

用伫足站立的雄鹰造型,鼎口设置于背部与两翼之间,将鼎形器物特征与鹰的动物美感巧妙地融为一体,是原始艺术与实用功能完美结合的典范。

年1月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商四羊青铜方尊

商四羊青铜方尊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千克。

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

商四羊青铜方尊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中国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商后母戊鼎

商后母戊鼎,又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

商后母戊鼎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商后母戊鼎的铸造,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商后母戊鼎器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

年1月18日,被国家文物局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商子龙鼎

商代末期青铜圆鼎因器内壁近口缘处铸有铭文“子龙”而得名。

据传,子龙鼎系20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辉县,后流入日本,又辗转至香港,年4月由国家文物局征集回国。

是已发现的所有商代青铜圆鼎中最大的一件,同时也是迄今所知带有“龙”字的最早青铜器。子龙鼎与最大的方鼎——司母戊鼎相映成辉,一圆一方。

年8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西周利簋

西周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利簋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此种方座青铜始见于西周初年。

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西周大盂鼎

大盂鼎又称廿三祀盂鼎,是西周时期的一种金属炊器,是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

年藏于上海博物馆,年转至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

铭文字,记载了周康王在宗周训诰盂之事。

大盂鼎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西周虢季子白盘

商周时期盛水器。

盘形制奇特,似一大浴缸,为圆角长方形,四曲尺形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四壁各有两只衔环兽首耳,口沿饰一圈窃曲纹,下为波带纹。

盘内底部有铭文字,讲述虢国的子白奉命出战,荣立战功,周王为其设宴庆功,并赐弓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盘以为纪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主要出土于中国河南、江苏、河北等地,也称为“玉匣”、“玉柙”,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

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级的象征,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这件金缕玉衣在年出土于河北省定县(今定州市)八角廊村40号汉墓。其墓主人为中山怀王刘修,刘修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

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

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为西汉时期铜器,年出土于陕西兴平县西吴乡豆马村。

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长58.1厘米,宽20.4厘米,高34.1厘米,重13.34千克,呈犀牛形。

犀牛昂首伫立,双眼镶嵌黑色料珠,为古代生息在中国的苏门犀的形象,工艺精湛,逼真自然,金色、银色与铜胎底色相衬生辉,是中国古代工艺品中实用与美观有机结合的典范之作。

东汉击鼓说唱陶俑

东汉击鼓说唱陶俑于年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东汉崖墓,是东汉明器。

东汉击鼓说唱陶俑高56厘米,以泥质灰陶制成,头上戴帻,两肩高耸,着裤赤足,左臂环抱一扁鼓,右手举槌欲击,张口嘻笑,神态诙谐,动作夸张,活现一俳优正在说唱的形象。

东汉击鼓说唱陶俑被称为“汉代第一俑”。

唐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

唐代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也称为唐代骑驼乐舞三彩俑,唐代陶器,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诲墓。

唐代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骆驼头高58.4厘米、首尾长43.4厘米,舞俑高25.1厘米,在一峰铺着花毯的骆驼背上,塑有5位胡人乐俑,左右两侧各坐着两个,神情专注地演奏胡乐,表现的是流行于唐代开元、天宝时期的“胡部新声”,即胡汉文化融合后的新舞乐。

唐代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骆驼和乐舞俑独立塑成,然后组装,复杂又严谨。唐代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既是唐代文化艺术、制作工艺发达昌盛的重要物证,也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与融合。

年8月19日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

年10月20日出土于北京明定陵地宫的属于孝端皇后的凤冠。

该冠通高48.5厘米、冠高27厘米、径23.7厘米,重克。用漆竹扎成帽胎,面料以丝帛制成,前部饰有九条金龙,口衔珠滴,下有八只点翠金凤,后部也有一金凤,共九龙九凤,冠上共嵌未经加工的天然红宝石块,珍珠颗。

该冠点翠的面积大,而且形状复杂,翠凤均作展翅飞翔状,凤尾展开,羽毛舒展,富灵动感,点翠难度相当大。

该冠被列进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海晏河清尊

海晏河清尊即清乾隆霁青金彩海晏河清尊,全称粉彩描金海晏河清燕耳尊,制成于乾隆二十五年(年),是景德镇官窑为当年圆明园内海晏堂特制贡品。

本有一对,一尊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另一尊流亡海外,历经辗转,回到国内,以1千万人民币为私人购得,此后下落不明。

尊身高高31.3cm口径口径,25.1cm通体施霁蓝釉,圆口,卷唇,直颈、鼓腹,瓶底,口,沿,颈,肩,腹有本金彩线纹、叶纹、缠枝莲纹。近底处饰粉彩凸雕莲瓣、莲实和连珠纹各一道,足底金彩线纹与口沿相互一致。尊身左右饰白釉海燕双耳,状极生动。它的工艺水平无论是胎料,底釉,烧制,着色,上彩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寓意"海晏河清,四海升平"。

图源网络,侵权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jiaojinpana.com/bpfb/141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